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篇1)
如何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一个教学难点,在计算减法时也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比如:在二、三年级的百以内减法,万以内减法中,我们会告诉学生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一,百位不够减,向千位退一……,以此类推,通过知识的迁移再大数的减法学生也会算,其实每一数位上的计算最终还是要转化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可见它的重要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孩子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基本上是化退位为不退位。从大的方面分有两种方法,“数数法”和“数字推理法”。数字推理法又可以分为“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法”、“多减加补法”。
举例:13-9=?(1)“数数法”
孩子很可能从13个里一个一个地去减,减去9个后,还剩4个。这种算法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它的基础是孩子已经学会数20以内的数,有部分孩子会通过“数”的方法来实现“减”的目的。刚开始接触退位减时,可以允许孩子用这样数的方法,但是以后应该慢慢让孩子通过练习,体会到其他的算法更快更简便,计算时应该选择更优化的方法。(2)“破十法”
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可以先把10减去9,剩下的1和个位上的3合起来,得到还剩4个。这种算法的基础是孩子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会计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减混合运算。破十法可以演化为“投机取巧法”,比如,9和1凑成十,那么十几减9时就拿个位上的数加1即可,8和2凑成十,那么十几减8时就拿个位上的数加上2即可,以此类推,这样的计算速度就会大大提高,但是这种投机取巧法有局限性,仅限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大于20的退位减法就不适用了。(3)“平十法”
也就是说,可以把13-9拆成一道以前学过的连减法来算,13先减去3,再减去6,得到还剩4个。这种算法的基础是孩子已经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会计算10以内的减法、十几减几得十的减法、连减的运算。(4)“想加算减法”
利用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9加几等于13,然后据此推出13减9就等于几。这种算法的基础是孩子会根据加法算式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会求括号里的未知数,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如果进位加法非常熟练,这种方法就会计算得很快,而且孩子的逆向思维得到了锻炼,对加减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更深地理解,一年级中上等的孩子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
(5)“多减加补”也有可能孩子会把13减9想象成13减10,因为多减了1个,所以得到的数还要再加上1,即13-9=13-10+1=4。这也是一种很好很有创造力的方法,如果孩子提出这样的算法,应该给予表扬!
在这些算法中,第一种算法最容易,但是最费时间。第二、三种算法比第一种快多了,思维上了一个台阶,但却比第四种算法容易,就是需要两步计算,不过大部分孩子还是可以想到的。第四种算法最省时,但也最难,孩子不但要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很熟练,而且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第五种算法,聪明的孩子会选用这样的方法,因为和整十数有关的加减法总是算起来比较简便的。在一年级我们主要引导、鼓励孩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退位减,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上面所讲的是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关于计算的思维过程。其实计算属于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不能强硬地要求孩子用哪种方法,允许算法多样化,尊重孩子的选择。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思维是不同的,但我们要逐步去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特点正在于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比如说孩子刚开始数苹果,数小棒,就是借助于实物,这就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摆圆片、画圆点等操作来形成表象思维,最后到数字操作甚至心算口算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在一年级有的家长会问,老师为什么不让孩子数指头,孩子数指头可快了,数指头只是停留在形象思维上,而抽象思维没有得到发展。允许孩子有数实物、数指头的这样一个过程,但最终还是要脱离,抽象思维一旦形成,孩子的计算速度就会大大提高,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篇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平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太好。
教材采用“森林餐厅”的情境,将13-6的问题转化为如何取6个杯子的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取法。不同的取法对应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取杯子的方法并不困难,且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关键是把取杯子的思路转化成计算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在情境的帮助下,学生理解了“破十法”和“平十法”的算理后,在让学生练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计算后,让学生先说方法,再用小棒把计算方法演示出来帮助孩子理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先分哪个数,如何分?分过后再怎么算?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贮备与经验积累都是不一样的,对于13-6这样的问题,不同孩子在解决过程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的基础上,结合着自己的判断、理解、内化,不同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就可能获得不同的提高。因此,在练习时,学生在方法的选择上也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选择直接计算,能力弱的孩子则需要在小棒等学具的帮助下计算。
“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平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是需要让学生不仅对数有这样的感知,也能通过一定量的训练,逐步的意识到数量间的关系也存在着这样的加减关系,这就是本学期后面即将也学到的加减法关系,在这节课中进行渗透与孕伏。在实际的教学中,“想加做减”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特别熟练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特别的熟练,就会觉得“想加做减”的方法很简单。可是,在过了一个寒假之后,孩子都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把口算练习都抛在脑后,上学期学习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对这样一部分孩子来说,学习使用“想加做减”的方法特别难。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这三种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其实,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鼓励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平时每天坚持练习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安排了三项内容:(1)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2)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横看、竖看算式排列是有规律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等。(3)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地应用。
一是直接揭示课题,口算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小火车,每人一道,直接说得数,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但效果并不理想,因班级里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个别学生因紧张所以学过的“破十法”“ 想加算减法”都运用的不好,口算速度特别慢,另一方面教师的水平有限,没有激发起学生口算的积极性,练习的效果和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以后教学设计有待改进。
二是将重点放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探究上面,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我动了一番脑筋,20以内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对20以内退位减法能从整体把握,探寻规律,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教材上的退位减法表是一个静态的整理结果。所以在出现减法表时,我改变了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将静态变为动态要一个创新突破的过程。设计时,我没有将退位减法表填完整,而是让学生去补充,然后是在一起来观察这个表,再来巩固这个表的排列规律。他们其实已经发现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一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不仅巩固了算法,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考虑到学生集体的参与性,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形式,创设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特别是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更应该有耐心,细致的讲解,今后有待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三是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社会经验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练习,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有收获。
总之,本课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表格中找到规律便于计算速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篇4)
今天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总体上来说难点和重点基本突破,但是我觉得学生却有很明显的被牵制学习的痕迹,在学生到前面演示的时候,班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认真去看,心思不在这上面,更不用提理解算理了,因此我把我的教具迅速展示到了黑板上,这个环节过于着急,在学生的角度上想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的脑海里没有一点思路,去讲解其实对他们来说就是在强制的灌输知识,因此立即反映出来了大部分孩子并不理解我的意思。学生的探究过程没有得到发挥,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知识学得太死了。
如果再让我修改一次教学过程,即使时间再紧张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都是一节课40分钟,后者是让学生自己去追求知识,以生为本,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会相差多少。虽然也是花费了40分钟,但是在我心中学生究竟会了多少?怎样会的?能记多久?这都是我头脑中的一个问号。
本来应该是学生得到充分展示的一节课,由于我过分的注重了课堂的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平时最容易犯的错误。课堂就是学生的,那些附属品只能是一种附加选择,作为教师应该时时亮着自己的眼睛,时时确定好谁才是课堂上的“航标灯”。(趣祝福 zfw152.com)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篇5)
通过两个周的学习,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的内容已经结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也有很多的收获。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平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太好。“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平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可是,在过了一个寒假之后,孩子都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把口算练习都抛在脑后,上学期学习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对这样一部分孩子来说,学习使用“想加做减”的方法特别难。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这三种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其实,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鼓励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平时每天坚持练习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