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曾国藩观后感

曾国藩观后感

2024-08-30 来源:哗拓教育

曾国藩观后感 篇1

那么首先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用了138天时间才看完了这么一本并不算很厚的书呢?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自己都觉得很哗然。

我记得在观看凭生看的最厚的一本历史书《全球通史》的时候,1000页左右的书用了整整94天的时间,反过来我们再看这本370页的日记,却用了更加长的时间,那么其中,一定有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进一步深挖并在今后改正。在深入分析了我的内心生活之后,我认为这三点非常重要。首先,客观因素为2013年上半年我处于大学生活中课程最重的一学期,并且,我还担任学生会主席一职,在完成自己学业上,我至少完全付出了最后两个月的考试时间,而在我想实现我人生的一些抱负上面,我在学生会也忙了接近2个月,所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恰好是,阅读我自己忙碌的生活的过,这也带来了观看此书的最大的好处,曾国藩一生都在修齐治平,一生都在处理问题,世事维艰维难,曾国藩的认真自省的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实践也更好的鼓励和支持我走完这段极为复杂的处理问题之路;在我看来,能与此客观因素相并列的一个主观因素,那就是我真的读不下去这本书,数次放下,数次捡起来。

在观看这本书的同时,我记得,翻了一半的《沉思录》、重新看了一次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看完了郦波评说《大明名臣:海瑞》,自我观之,《曾国藩日记》相对于《曾国藩家训》更为贴近于生活、贴近于人性,然而就是这种贴近于生活的东西才是最难于坚持读下去的,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总希望快速获得真理,总要踌躇满志,总要改变世界,是的也许《家训》更快速,从学术上更贴近于真理的要求,从内容上更加整合,但这也不妨碍《日记》更贴近于曾国藩的现实生活,更接近于人性的本身,正如歌里唱的:“年轻总喜欢去争论,要别人照我的剧本”,所以,缺少实践的我在观看《日记》的时候就难免难以接受,难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总是将不懂的做成札记记下来,一些思考都是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实践过了,才看出其中的玄妙,加以利用,所以难免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而且,生活能让我想到的就是酸甜苦辣咸的经历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细腻,每个人的生活是相对不同和本质一致的,即使是圣人的生活我也很难产生好奇,难读下去,可想而知;再次,我的阅读方法想来也走到了瓶颈,往常总认为札记仅仅是记下一些重要的东西以备后用,但现在看来,札记想要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含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札记才是更加灵活、更加丰富的,所以,今后看书当从此处改进,我想,仅仅改变这一个方向,那么他为读书方式、读书目标带来的联动效应都是相当可观的,所以,我将坚守这个想法,做出切实的改进。

这本书是网络写手雾满拦江的作品,起初,我惊讶于作者的大胆创新,并认为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不过慢慢的我似乎看清了一些主人家的想法。首先,网络作品应该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畅销,那么这其中必定有一部分的哗众取宠的成分;其次,主人家并不以青春励志为目标,仅仅是想要现实的描绘出曾国藩的生活点滴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层次而已,这些现实的描绘和分析让曾圣人更贴近于生活、更符合人性,也让曾国藩经世致用的普世价值观念以一种贴切的方式传到读者心头,并行于实践之中。那么面临《家训》和《日记》的这种不同,我们改如何选择呢?

对我个人来说,我认为看清楚这个选择就是为我的个人生活方式选择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就是我追求的生活目标,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我从四个方面思考了这个问题。

第一,曾国藩是否是圣贤?那么什么是圣人呢?百度百科上说:

一般观念是指人们认为具有特殊美德和神圣性的人,也是一种民间尊称。《家训》中因他自立自省、修齐治平、仁爱忠恕,称它为圣人,《日记》我想就是以他理智选择人性、克己修身、坚持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和日记本身,那么历史以圣人称之,并不为过。那么,我们能从中学到的不是成为圣人,毕竟是脱离现实。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理解生活的理性标准,自立自省,理性选择生活,完成所谓的自律与和平。

第二,曾国藩是否追求远大?两书中都曾提到曾国藩孜孜以求的是成为一个普通人,斗室书斋,揽月自赏。然而这个人生目标对于他而言太过于艰难了。

一旦抵达了智慧之巅,再求诸于普通寻常,必然是劳而无功。作为一个青年,注定是踌躇满志的,然而生活很快就会归结于平淡,幸福生活的标准就是简简单单、不折腾。人生中信理性的仰哲学将伴随我们终生,但风风火火的生活仅仅是青年阶段而已,现在的风火为的是今后一个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生活,如是而已。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树立自己的理性哲学,并把它作为人生的总方向,以免迷失。

第三,曾国藩是如何规划人生的?人生之路相对于个人来说是很长很长的,所以曾国藩也曾认为:由天主者撑得一日算一日,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

但曾国藩并不悲观。它曾经总结说,人生只有四件事是幸福的:只要你勤奋,就不会贫穷;只要你单纯,就不会导致愚蠢的灾难;只要你忠诚,就不会触犯法律;只要你诚实,就可以赢得信誉,赢得别人的认可。曾国藩自己也是自立自省、矢志不渝的为此奋斗了终身。

面对生活和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人性最合理、最本质的优势,活在当下,努力做好自己和现在的事情,等待机会,引领我们走向今生的平淡生活,这才是最理性、最现实的人生规划。

第四,在做人和做事方面,两本书都同时提到了《挺经》,挺经之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执行力,遇到事情单只是在旁边看别人挺、出主意想办法,总是不管用的,必须身入局中,帮别人把事情挺起来,才能打动别人化解僵局。由是,曾国藩认为,一个能够做的了事情的人,必须具有忠义血性。我个人觉得,忠是终于理性的信仰哲学,在追求好的品质的时候需要反思和接受;义是在处理事情、人际关系上,要大公无私,以义连人、以义让人;血性则是一种大奖不辞刀头死的担当,当责任需要自己担当的时候,要做到中华之难,中华当之。

而其他的一些品质,比如说有能力、守得住穷等工作方法列在其次。大抵有忠义血性者,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有了忠诚和血性,我们自然会获得最高效、最合理的执行力。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全书中对于人性的分析与理解。在人生中曾国藩遇到了太多复杂的事情了,这些事情无一不与人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说评定太平天国、比如说处理天津教案、甚至是教育自己的子女族人。在晚清,这种人性的横决和所有光怪陆离的事情都是这个渐趋走向灭亡的时代畸形的产物,所以曾国藩深处其中,那么他更是天天跟这些人性横决打着这样或那样的交道,这就是曾大圣人的生活,那么在这么复杂的环境中实践出来的普世真理,用于现代,不仅仅可以改变我们做事情的方法,而且还能让我们深刻理解人性,从而学会管理人性,从而避免滑入人性的万丈深渊。

在读这本书的期间,我也在经历我人生中最复杂、最忙碌的阶段,在这段生活中,不乏碰到人性的无奈、生活的无奈,《日记》以一种更加理性的、生活的方式给我心灵的慰藉。

在日记中,曾国藩披露了他所掌握的智慧要点。他将人世间的事务分为梁红,一种是人力可及的,另一种是自己无法掌握的。明智的选择就是将精力倾注于自己所能掌握的领域中,而对于自己无法掌握的,只能是抱以无限的乐观期许,但注定是无能为力的。

曾国藩的日记是提醒自己,要把自己的努力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但是有意思的是,他频繁地玩出界,于是他的人生就变得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起来。曾国藩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只是非常严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非常严肃。

他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无论你曾经如何卑微,用心的珍爱,也仍然会让那卑微的生命散发出无尽的光芒。

再没有任何途径,比得上对日记的品评,更易于走入当事人的心中。我们对曾国藩的日记进行了评价,追根溯源。其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完美的标准来寻找生命智慧的真谛。这种对纯粹智慧的吸收,不仅是学术性和思想性的,还包括丰富自身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必要性。

xx2013年7月14日

曾国藩观后感 篇2

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但是等等,我就是看不到曾国藩**睡觉,就听他一遍又一遍地读这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

“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平平资质,却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通过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恒”字成就了他。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更多地从人物的细节琐事着手,较为真实地为大家还原了人物形象,中间同时夹杂着许多作者对于主人公的人物评述。

他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观其一生,始终离不开“有恒”二字。这本书中曾国藩“有恒”的性格特征无疑是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曾国藩读书有“恒”,他推崇“读书不二”,一本书未读完绝不去读另外一本。

除了读书有恒,用兵打仗亦是若此,在做其他事情,他还是以恒为最高准则。他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如此固定,当然是极其痛苦的。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

熬不下去怎么办?熬不下去也要熬,用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当极倦怠之时,他都会在日记中进行自省,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于懈怠无恒的行为零容忍。

书中说,每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只要肯下得苦功夫,就能做自己人生的锻造师,从混沌中幡然醒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说:人生就像一个果实成熟的过程,不着急,不懈怠。人的努力和天空的培育,会使一棵树悄然长高,使人慢慢成熟。

曾国藩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不应忘记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弘扬和继承这一优秀品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应忘记自己的初衷,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

曾国藩观后感 篇3

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侃侃而谈,从天南海北,到古往今来。信手掂来,挥之即去,上蹿下跳,不可一世,直到他们很真诚的对我说:劳您驾,歇会吧...看的书多了,本心上其实不太愿意给别人推荐书,因为每个人对阅读的感受都不一样,可能我看的废寝忘食,旁人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对于这本书,这个我心中的圣人,我无论如何也得谈谈........

《春秋左氏传》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三点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夫子,一个是王阳明,另外那半个,是曾国藩。我其实可以很负责的说,从天资的角度,曾国藩甚至不如一个普通人,有个很经典的笑话,曾国藩整夜背书,背了一夜还没背下来,结果躲在房梁上的小偷都背会了,实在受不了了,从房梁上跳下来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个智商,别考科举了....由此可见,曾文正公,是个名副其实的笨小孩。但是,从达成的高度来讲,曾国藩并不输给任何人,甚至是王阳明。

我开始看《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正是因为看了阳明心学的经典《传习录》。王阳明的成功,是因为他有卓绝的天资,他实在是太聪明了,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有了自己的体系。但是曾国藩不同,他的成功,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并不是盲目的,他时刻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心里,也始终有一股力量在支持着他,这种目标和力量,就是现在很多人都一知半解的儒学精华:诚。

《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称为三纲八目。宋代的儒学大师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和三纲八目成了日后无数读书人的精神坐标,曾国藩就是通过:读后感·诚,不断的吸取儒学传承两千余年的精髓,虽然受天资限制,未能像王阳明一样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却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称为了清代末期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通过不断的坚持,从来没想过放弃,虽然步履蹒跚艰难,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仔细的想一想,其实曾国藩做的,比执着还要执着,这种常人做不到的执着,就叫做纯粹。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从未想过投机取巧,从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到最光辉的时刻:熬死太平天国,到最后的审理刺马案,慢慢来,这三个字,伴随他一生,脚踏实地,不曾动摇,所以曾国藩超越了同时代的聪明人,成就不世之功。

其实曾国藩和王阳明的成功,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中华文明之花的顶级绽放。我痴迷国学,并且总是不遗余力的想去影响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喜欢国学的经典和魅力,每当有人问我的时候,我都会举曾国藩的例子,因为曾文正公用事实告诉你,只要按照他的模式,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将一个资质平庸的人锻造成圣人,哪怕只是半个圣人....这种圣人,不是只存在于书本的,这种圣人是鲜活的。

天下之至拙,可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观后感 篇4

常言道:“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读这本书虽然没有达到学习如何当官的初衷,但却让我收获另一份生存哲学的精彩,一份人生智慧的深刻,也改变我对曾国藩的认识:他从最初历史课本的晚清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到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曾国藩的待人之道令我很有感悟,书中说左宗棠对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情结:科举情结和喻亮情节。左宗棠对曾国藩的书呆子性格很看不上,觉得曾国藩做事四平八稳缺少随机应变之谋,对曾国藩多批评少赞赏,而曾国藩对左宗棠一直都相当宽容。而时间沉淀一切,对曾国藩和左宗棠的评价,后人明显更赏识前者,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执着于“争功”,他的心性修养功夫远远不够,只知进取,不能静处。相比左宗棠,曾国藩的为人“全面”得多。曾国藩和左宗棠早期合作顺利,正是建立在曾国藩的深厚修养之上,而左宗棠一生所有的精力都贯注于事业功名之上,在心性上缺乏了这一段功夫。王船夫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是豪杰。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曾国藩曾说,对朋友,首先要“诚”,第二要“敬”,其次是“恕”,然后是“浑”(不过于计较),最后则是要做到“不嫉妒”。曾国藩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少有生趣。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与回报,均远多于常人。

曾国藩对刚柔的独特理解让我很受启发,他从没有走到“真伪不辨”的情况上去。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是为刚;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是为刚。这种“刚”是骨子里的刚,不是行事表面上的刚。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海瑞等清官典型的长处是表里如一,致命缺点是毫无弹性,在官场上注定处处行不通,只能成为官场上的摆设。而曾国藩最终却成就内圣外王之大业,这与他性格中“和其光,同其尘”、稳健厚重的一面直接相关,这是柔的一面。善于与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有尊重规则的智慧,却又能保持洁身自好的底线。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刚柔平衡的人生智慧。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但是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刚强,对这一点到底了悟到什么程度,却往往是人后半生的区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中还有两点独特的品质。一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二是有“恒”。曾国藩家书中曾有一段:“人,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而自足;三要有恒,有恒则天下断无不成之事。” 这三点中他最推崇的是“有恒”。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本书也进一步加深我对人心的了解,成功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美好,一名扶大厦之将倾的晚清栋梁也会弄灰色收入,搞私人小金库,谎报军功,包庇手下,违背义道诡杀降将;但也没有传言中那样差,同样也是这个人,希望整顿吏治风气,再造乾坤,还清白于世,曾经为此打破谨慎严行的风格,谏言咸丰皇帝差点身归阴阳;为此一次又一次打破官场潜规则,被同僚孤立,讥讽。人性的复杂,远超我们的想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们对待这世界和人的时候,是否应该多一些宽容,不要动不动就随意贴标签,用二进制的观点来揣测一切,对不熟悉的怀揣恶意。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个世界其实是太极的,黑中带白,白中带黑。有的时候黑的能转成白的,白的也能转变成黑。有的黑未必比白阴险,有的白可能罪孽更深。天下涛涛,人心如水;我们如舟,水能载亦能覆舟。海阔天空,水性无常,蜃楼多扰,无系何求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风虎云龙笑谈兴亡,多少失败成功?

大千世界功名尘土,依旧海阔天空。

曾国藩观后感 篇5

(行政二班刘宁武)

近日读吴艳龙先生《曾国藩为官与处世的智慧经营课》深有感触,对曾国藩这一位满清四大名臣之首,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完人”为官处世哲学颇有收获。现在作一个简单的笔记来记录您的学习经历。

--内容简介

《曾国藩为官与处世的智慧经营课》: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奇才。从农民的儿子到国家的栋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更让后人敬佩的是,他留下的人生智慧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

《曾国藩为官与处世的智慧经营课》从曾国藩为我们留下来的为官经验和处世智慧入手,全面而又详尽地向读者讲述一代名臣的人生哲学。并运用大量曾国藩自己的例子,解读其人物和事件。

——人物介绍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人。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没有非凡的资历,但他一步步走上了晚清的政治舞台;没有过人的天赋,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内忧外患之中,他将巩固江山的重担扛上了自己的肩头;水深火热之际,他将清朝中兴的责任背在了自己的身上。

他在世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著名大臣;辞世百余年之后,他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完人”。曾国藩一生中留下了哪些值得铭记和学习的宝贵遗产?这些都是人们100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曾国藩生活在社会大变革到来前夜的晚清社会,外有列强虎视,内有起义如荼,没落的清王朝就似一星烛火,在风雨中飘摇。在这乱世之中,曾国藩异军突起,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有清以来**升迁最快的奇迹。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的时候,又是他拉起了一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被后人称为“湘军”的队伍,转战十年,历尽艰辛,终于将几欲取代清廷的洪秀全彻底击败,而湘军的总兵力也达到了30万之多。

“无湘不成军”之势,成就了曾国藩政治生涯的顶峰。曾国藩以文官的身份被册封为武侯,又是有清以来的第一人。后来先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成为清朝的**之一。

曾国藩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当时极其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极其混乱的法廷环境,都是对**的极大考验。但无根底、无家世的汉人大臣曾国藩在此间力挽狂澜,成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不仅获得官场上的巨大成功,在为人方面,也博得了后世的称誉。可以说,如果没有后来的天津宗案,他将成为一个完美的封建**无论他是在反对。

时势造英雄,曾国藩其文其人,于无形中把中国人在恶劣环境中的治学、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演绎得淋漓尽致。独树一帜的曾氏成功学,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它包含了为官之道、处世之道、做人之道、识人之道、持家之道、养身之道,等等。曾国藩一生共有著述13部,不过流传到现在且为我们所知的只有《家书》、《冰鉴》、《挺经》三部而已,但仅仅是这三部,就足矣让人们终生受益。

著名学者、《曾国藩》一书的作者唐浩明说,《曾国藩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曾国藩一生写过无数封家书,其中近1500封可以从统计中找到。这本书精选了其中的一些精华,让读者从曾国藩的修养、计划生育、治国理世的智慧和策略中学习。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鉴》共分七章,是一部关于相人识人之法的杰作。曾国藩是识人用人的高手,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著名大臣都是他一手提携起来的。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曾国藩用人的智慧,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顺畅。《挺经》一篇记录了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来的智慧与经验,是其从自身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的一套为人为官的基本准则。读这本书,无论是走在官场,还是在职场挣扎,都能得到极大的启迪。

此书将曾国藩先生三部著作《家书》、《冰鉴》、《挺经》融合成一本,获取心得,学习曾国藩先生凝聚一生“修身齐家治国”大智慧。以下为读书笔记摘录。

一、 为官哲学

——识为主、才为辅。成功源自血与泪,立志方能事竟成。当今职场,才华横溢者比比皆是,当能够走向最终成功者寥若晨星,所缺者为何?

联想到最近有学者就目前教育制度提出,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产生的137位“状元”竟无一人成为行业领头人,值得国民深思和反思。曾国藩说过“凡事当有远谋,有深识”。见识的深浅,对职场、官场认识得透彻与否,才是决定人一生能否有所成的关键。

以个人的远见卓识为主,辅以与之匹配的才华,则成功可期。

曾国藩先生非常重视志向的作用。他在文中说到“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以与我哉!”可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心存大志,方能够有勇气、有毅力承担人生巨大的考验。WwW.PopO666.CoM

正是因为胸怀吞吐天地之大志,曾国藩才能在生活和事业上锐意进取,登上人生一座又一座高峰。从古至今,许多取得辉煌成就的人,都必须树立人生的伟大目标,为之奋斗。

二、 修身养性

——书山有路,以心为径。一个人知识的**,除了言

传身教外,更多的是来自于书本。纵观曾国藩的一生,这本书是他从未放弃的伴侣。而且,读书不是走马观花,要用心去看才能得到收获。

“书中自有**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不是翻开书本便能跳出来的,唯有用心去读,才能收获人身所需。做事也是如此,漫不经心只会越做越糟。唯有用心尽力,多花些心思,用一分耕耘去求得一分收获,才能识有所长,事有所成。

——书不是仕途敲门砖,而是明理之需。曾国藩说过,余昔学颜柳贴,临摹动辄数百纸,犹且一无所似。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自恶之。

四十八以后,习李北海《岳麓诗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未满一月,遂欲掳跻神妙耶?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聚,求效太捷也。

“书中自有**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代人读书这样勉励自己,有着以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之路特殊时代的岁月烙印。于是,在读书人眼里,书便成为一块平步青云的敲门砖。然而曾国藩却不是这样理解的。

他不断地从书中汲取营养。他之所以想接近圣人,是因为他在书中看到了圣人的精神和境界。曾国藩曾经感慨道:“《礼记》中说,君子庄敬日强。

我每天过着舒适放纵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我的野心会慢慢消散,我的精神也会逐渐衰颓。”

曾国藩渴望学习书籍中的知识。他认为“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解决方法就是勤奋,若不是每天挑灯夜读,博览古今圣人之言,他就不可能成为满腹经纶、见识过人的名臣而立于众多历史人物之中了。

三、 《家书》精粹

在该书中,作者摘录了曾国藩先生《家书》许多精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做人,以诚换诚,无人不诚。人之立世,诚信为基。古人云: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做人,就当有这种魅力。人际交往,诚信最为重要,以自己实现诺言的行动换取他人的诚信,这也是曾国藩先生在《家书》之中向兄**嗣们谆谆相告。

——勤俭持家,家和生福。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勤以养德,俭以持家,几千年的文明就在这勤俭二字中流传至今。

曾国藩是个**,但他一辈子并不奢侈。他更加注重家庭成员的勤俭节约。家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此意。勤俭可持家,家和方能兴万事,曾氏一门名人辈出,勤俭之道可当首功。

——居官,亲和为第一要义。对于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如何控制下一个是一个大问题。身居高位的曾国藩自然要面对这个问题。

他把亲和二字作为居官第一要义,以平易近人之姿态面对下属同僚,使得其在波诡云异的晚清朝中,能够游刃有余。

--为了政治,我们把责任放在肩上,取得了成功。为政者,当承担起上对君下对民的责任。即如同企业中的中层领导,既要向企业负责,又要对下属有所交代,还要与平级之间相互协调。

因此,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不是一个小问题。曾国藩则称,应把责任担上肩,除此以外别无他法。要“大乱之世积德而爱民”,要“禁止扰民”,“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等等,为我们思索执政之道提供了宝贵的箴言。

以上只是一点学习经验,就像沧海一粟。曾国藩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还要沉下心,向他一样挑灯夜读,深琢细悟,才能真有收获。

曾国藩观后感 篇6

读曾国藩名言“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读后感300字:

最近一直在拜读“曾国藩”一书。

书中所提的观点和“活法”中稻盛和夫老先生的观点很相近。阅读“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这一章节后我内心有了一点浅见,在此与各位分享。

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说明其难,正确的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的对待他人。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用在正确的位置上发挥他的长处,这样办事才能事半功倍。

成功和不成功的人从出生没有多大的差别,后期的环境和本身心态的变化加上自身的努力,才分出了成功和不成功两种类别。

自知的人会从每一个细节上发现自身的短处,从而去修正和改正自己,与品行德高的人交往,潜移默化中自己也会像那样的人看齐。

工作中不能事无巨细的全抓,这样反而适得其反,要懂得知人善任,这样不仅自己放松,也能给别人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和机会。

曾国藩观后感 篇7

原创: 小严读书

去年差不多花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曾国藩三部曲,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是忙碌的事情将其抛之脑后,现在想絮叨絮叨读完之后的感想。

以下从两个方面简单的写一下感想。

从曾国藩的人物角度,是晚清的一位重臣,挽将倾的大厦于为倒,力挽狂澜之功,最后能全身而退,不仅保得自身平安,还能保得子孙后代昌盛不息。这样一位出色的人物,连毛泽东都夸赞不已,称晚清第一重臣,再无他人。本书从他40多岁回家吊母丧写起,受朝廷之重托,建一支强劲的军队,阻挡盛极一时的太平军。

在他之前,清兵屡战屡败,已经毫无士气可言,更是闻风丧胆,使得太平军一路北进,到达南京,占据中国大部分江山。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军队,号称"湘勇",他决心这一支军队要丝毫不染绿营风气,平日懒散成习,横行市井,调戏妇女,一旦遇到打战,溃不成军。在组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从人才的寻找到军饷的筹集,通过知人善任,威逼利诱,让乡绅捐赠军饷,组建了一支军队,并且每日勤操苦练,战斗力远超绿营。

并且他看不惯官场的阿谀奉承,推诿责任,这也遭到官场人排挤,最后被逼的离开原本大营,去了另外的地方扎营。而且刚建的湘勇,没有真正与太平军交手,所有的只是书面知识,初次打仗变败仗,屡战屡败的湘勇,让曾国藩一度欲投江自尽,但是却也在这样的时刻,他的另一支部队,十战十捷,这给备受争议的湘勇带来转折的惊喜,随后曾国藩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打仗,从而开始从各地寻找将才,而自己转为幕后总策划,彭玉麟便是他发掘的一名水师将领,此人熟读兵书,能征善战,并且人品好,痴情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慢慢的曾国藩周围聚集了许多才干出众的将领、谋臣,让湘军一步步反败为胜,与此同时,他也很注重朝廷的动态,让满人当最高的武官,避免功高震主,功亏一篑。

曾国藩本人资质属于中等偏下,但是却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功勋,这与他不断自省,知人善用有关。他的九个弟弟是第一个冲破金陵城墙的。强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结束,走向衰落。此时荣极一时,然而他却保持警醒,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鸟弓藏".

满清王朝,开始要限制军队发展裁减人数,并且曾国藩此时若有抗命或者一点反抗的迹象,可能就被满清猜忌从而有性命之忧。曾国藩于是自裁军队,但是如果一点军队不保留,对于朝廷而言,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随时可以束手就擒,为保万一,他请旨保留约三万军队,以待君命,这也是保身之道。为**者,既不可功高震主,也不可毫无招架之力,这也是曾国藩能在局势复杂的环境中,全身而退的原因。

多少盛极一时的权臣,最后落得门庭冷落,家道衰败。后来任两江总督,改政革新,昔日的荷叶塘少年,如今成为一展胸中报复的朝廷重臣,其中的辛酸奋斗,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他本人能体会了。并且他反对铺张浪费,极力倡导从俭,并且教导子女,端**行,更有《曾国藩家书》流传后世,曾氏家族建国后仍有国之栋梁,这与他倡导的曾氏家风,不无关系。

可惜后来天津教堂处理一案,让曾国藩晚节不保,委曲求全答应外国人的要求,杀了13名中国人,遭举国唾骂,虽然也是出面调和,13名被杀者为监狱死刑犯,被杀后每家得慰问金。但是国家的面子受损,国人不能理解,本就苍老的曾国藩,更加年老气衰,最后于任上去世。曾国藩一生致力于国家和人民事业,创造了不平凡的事业。

他之后,李鸿章、左宗棠等都是晚清的重要**,这与他善用知识分子,善于推荐人才有很大关系。而对于他自己来说,中等偏下的学历可以创造这样的功绩,这是严格自律和不断学习的结果。

在文学方面,作者写这本书没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修养。文章开头对曾国藩的描写、文章中间人物的描写以及用词造句都不晦涩,但郎朗说这是一部文学巨著。末段曾国藩去世的描写,更是天地动怮,一代风云人物从此不复存在。

而大量的典故、语录,涉及方方面面,不得不佩服作者渊博的学识。"钓鱼钓鱼,心神专一。春钓浅滩,夏钓树荫,秋钓坑潭,冬钓朝阳……".

其中,朱子教人读书,八个字:谦虚、自省。见解之深刻独到,绝非一日之功可以达到。

并且为官任宰,分析透彻,"督抚之职,一在求人,一在治事。求人有四类,求之之道有三端。治理也有四种类型,治理有三个目的。

求人之四类,曰官,曰绅,曰绿营之兵,曰招募之勇。其求之之道三端,曰访查,曰教化,曰督责。"其中也有烹饪之道,"徽菜向以烧炖为主,讲究真本实料,火功到家,菜肴明油味浓,色泽红润,滋味醇厚,汤汁清纯。

"人世的诀窍,"曾国藩在军务之暇,悟出了许多人世诀窍,他把这些诀窍归之为"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成事难,成大事更难,"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文中词句极多如"临到客人们告辞时,曾国藩笑着付左宗棠说:"我送你一句话: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话中嵌着"左季高"三字。左宗棠听完后笑了笑说:“我也想给你发信息:

'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也恰好嵌着"曾国藩"三字。曾国藩惊叹左宗棠的才思敏捷。

二人一笑作别。"

此书为一本好书,特此推荐,为官,处世,交友,做文学,多读多收益。

曾国藩观后感 篇8

最近在群里看到大家在聊曾国藩,说他算是大器晚成,0岁之后脱胎换骨,慢慢走向成功。后又在微信空间里看到关于他的评论,说是平凡的小人物如何靠毅力走向成功。之前也听罗胖说要学习他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做商业。

看曾国藩这个人确实不简单,一句评论或描述远不能让我理解他究竟经历了什么而走向成功。于是本能在罗辑思维视频搜索,果然罗胖讲过一期——《曾国藩的成功学》。

曾国藩一生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主要按他待人处事的方式划分。

前期也是0岁之前,作为儒家的忠实追随者,他按照忠君爱国的思想要求自己和同朝官员。对皇帝是直言敢谏,咸丰让大臣给他提意见。其他人都敷衍了事,他却写出三条,包括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等,气的皇上要办他。对待军事,要求严格,皇上让他办的湘军和朝廷正规军一起训练。他就以严格的标准执行。正规军一般是满族,当时已经是闲散惯了,根本不听指挥,集体对着干,搞得他很难堪。

后期是0岁之后。也是由于父亲病逝,按理回家丁忧两年。仕途也不顺,他就灰头土脸的回去了。这段时间也是他反省觉悟的转折点。后天平天国又券土重,咸丰急昭。这一次出,他待人处事变得圆滑了许多,对上尊重,讲究方法,对下宽容,理解。也使得他带领的湘军发展壮大,打败了太平军。

从外在上看,曾国藩前面的遵从的儒家规范后面不见了,变得圆滑世故,和他人同流合污了。这种成功好像不值得颂扬。但这只是一个侧面,另一个事实是对于自己,曾国藩依旧执行很高的道德标准。后面做到高官厚禄,生活依然节俭,衣服用品皆出自女工。下属送礼,从只收取其中的.一份,按他的说法,也给别人面子,不让人难堪。死的时候,留下的养老钱也只够办丧事,因为它要求家人不准收丧礼。

所以,看出没有。若曾国藩一直以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相信很难成事,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有的人只想过好一些的生活,有的人只想升官发财。要求也就不一样,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样。

但你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可以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但对于别人,用其长处,包容缺点,合作共赢。标准不一样,达到的境界也不一样。一个牛人要能团结一群人,才能成事。内圣外王,曾国藩做到了。他不同于曲高和寡,而是不辞细土,成就大业。

对于我个人,我想最大的一点启发就是,你有什么理想,自己的努力付出自不必说,千万不能绑架他人,要承认社会的复杂多元性,包容不同,合作共赢。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