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见了教案反思 篇1
设计意图: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芋头、山芋、枣子等等都成熟了。这些自然材料都成为我们幼儿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宝贝。芋头毛茸茸、圆滚滚,一头尖一头圆,真像一只可爱的小刺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就设计《小刺猬背枣子》这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芋头的外形特征,尝试用插的方法来制作小刺猬。芋头、红枣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容易取材的,用这些材料既贴近生活又形象逼真。旨在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材料制作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感知芋头的外形特征,学习用插的方法制作小刺猬。
2. 体验自然材料制作的乐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 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 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习用插的方法制作小刺猬。
活动难点:
能够在合适的位置插。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小刺猬,了解小刺猬的外形特征。
材料准备:毛芋头、牙签、红枣若干、小刺猬范例、工字钉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秋天到了,枣园里的枣子都成熟了。刺猬哥哥和刺猬妹妹这几天都在忙着收枣子。
你们瞧,他们背着红红的枣子来了。
出示小刺猬,引导幼儿观察。
2.出示小刺猬,感知刺猬的外形特征。
“你们看,刺猬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告诉我呢?”
引导幼儿说出刺猬的身上都是尖尖的刺等等。
师:小刺猬真能干还会被枣子,可是枣子太多了,刺猬哥哥、刺猬妹妹都来不及收。小朋友,我们快来帮他们吧。我们一起来变出更多的小刺猬吧!
师:那你们知道小刺猬是怎么变出来的吗?
老师示范:看看老师是怎么变的?小小芋头躺桌上,尖尖脑袋小小眼,左一只来又一只(教师示范插眼睛左右对称)前插插,后插插;左插插,右插插;插出满身尖尖刺。(示范插刺猬身上的刺)红枣子甜又香,小刺猬真能干,全身背满红枣子。(教师示范插枣子)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出要求:
(1)先用工字钉插好小刺猬的眼睛,然后用牙签插在小刺猬的背上,变成尖尖刺。
(2)牙签和钉子都有尖尖的刺,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
4.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的小刺猬身上都背满了枣子,现在我们把小刺猬送回家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学习插得方法制作小刺猬,如果单一地示范讲解一定是很乏味的,活动一开始,我设计了刺猬哥哥刺猬妹妹背枣子的情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秋天到了,枣园里的枣子都成熟了。刺猬哥哥和刺猬妹妹这几天都在忙着收枣子。你们瞧,他们背着红红的枣子来了。”孩子们都很感兴趣。“那你们知道小刺猬是怎么变出来的吗?”看看老师是怎么变的?于是我就边示范边说儿歌帮助幼儿理解。
同过儿歌的帮助,整个示范讲解过程中,幼儿兴趣很高,完全被小刺猬引住了!《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学习,教师和幼儿都觉得轻松愉快!但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幼儿在刺猬底部插尖尖刺的问题。还需要的示范讲解的时候重点的在提一下。
水不见了教案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读汉字一到十。
2.能顺数110和倒数101。
教学准备:
1.一到十字卡。
2.有汉字数字的物品,例如日历。
3.青蛙头饰10个,轻快的音乐。
教学过程:
1.请幼儿在日历上把汉字一到十找出来,一起认读。
2.与幼儿玩游戏,十人一组,扮演小青蛙,身上顺序挂着一到十的字卡。
3.听老师的话做动作:
(1)十只青蛙蹦蹦跳,一只青蛙跳下水,扑通一声不见了。(挂有字卡十的幼儿边做动作边跳到一边。);来源;教案网;
(2)九只青蛙蹦蹦跳,一只青蛙跳下水,扑通一声不见了。(挂有字卡九的幼儿边做动作边跳到一边。)
4.活动余此类推,直至只剩下一只青蛙。
5.最后所有青蛙又返回来。(十位幼儿手拉手。)
6.请幼儿按身上的字卡顺序排列,由一到十数一次,然后由十到一再数一次。
教学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孩子们都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幼儿能认读汉字一到十,并能顺数110和倒数101,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和享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水不见了教案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溶解现象。
2.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对溶解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出示一杯清水,白糖,观察白糖放进水里的变化?
2.又拿出一杯清水,小石子,小石子放进水里的变化?
什么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
二、任选一种材料幼儿实验
1.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选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
3.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三、教师提问
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足之处:
每位幼儿一个杯子,只能做一次实验,减少了幼儿的操作次数,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水不见了教案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片和讲述故事。
2、了解雪遇热融化的现象。
3、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重难点:
按顺序观察和讲述图片内容,并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
幼儿的想象思维与语言的结合。
活动准备:
1、图片《雪人不见了》4张。
2、小雪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小朋友们喜欢雪吗?为什么?那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2、教师:出示小雪人导入课题,引导幼儿讲讲堆雪人的经历。
3、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图片哪些小动物在堆雪人?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四幅图片,让幼儿自由观察,了解图片大意。
2、引导幼儿逐一观察:
(1)观察图一,引导仔细观察,提问:
①现在是什么季节?天气怎样?
②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小结:冬季、下雪天。小猴和小熊在一起堆雪人。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二,提问:天气有什么变化?小猴小熊感觉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三,提问:小熊和小猴正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请幼儿连贯讲述1-3幅图。
4、引导幼儿想象小雪人进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5、幼儿想象后,出示图片4,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理解融化的意义。丰 富词汇:暖和,融化。)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提问:为什么雪人不见了?他到哪去了?
6、请幼儿试着完整讲述。注意:用词要恰当,简练。
7、幼儿观察小雪人不见了(融化了),感知雪遇热融化的现象。
三、结束部分
教育幼儿冬天不怕冷,教育幼儿多锻锻炼身体。
如下雪,可让幼儿堆雪人,把雪握在手里,巩固雪遇热融化的知识经验。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看,想,然后说,最后听,始终将幼儿放在主体地位,使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幼儿按一定顺序讲述故事,初步了解雪遇热融化的现象,加深对冰雪的认识。本节课幼儿的兴趣极高。
水不见了教案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信号做动作的能力。
2、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感知上下、前后、里外等空间方位。
3、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块小手帕。
2、大灰狼头饰一个。
3、音乐带和录音机、铃鼓一面。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师:“今天妈妈要带小鸡宝宝们去草地上玩。”鸡妈妈带领小鸡到“草地”上。
师:我们来和小手帕一起来跳个舞吧。妈妈带小鸡做各种运动(弯弯腰,踢踢腿,伸伸臂,蹦蹦跳,把手帕丢一丢等)
2、游戏:我的小手帕不见了。
(1)教师:我的小鸡宝宝都是最聪明最能干的,现在妈妈要来考考你们,看看谁的耳朵最最灵,妈妈拍铃鼓,小鸡听鼓声跑步。鼓声快,就快快跑;鼓声慢,就慢慢跑;等妈妈的鼓声一停,你们就赶快把自己的小手帕藏在身体的任何地方,最好让妈妈找不到。
(2)幼儿游戏,教师根据游戏情况请个别幼儿说说小方巾藏在哪里?(藏在袖子里,藏在衣服里,藏在背后,藏在屁股下等)
(3)讨论:有两只小鸡同样把小手帕藏在袖子里,为什么一个的手帕被我发现,一个没有被我发现呢?(因为他把手帕变小了)
(4)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小手帕变小?(把小方手帕团或折小)
(5)幼儿第二次游戏,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创造,想出与众不同的藏法。
3、游戏:小鸡和大灰狼。
(1)玩了这么久,肚子都饿了,我们去找点食物吧!不过,我们要小心不要被大灰狼发现。如果听到“狼来了”的声音,就马上躲在小手帕下面不动,要不就会被大灰狼抓住。
(2)配班老师扮演“大灰狼”蹲在一角,幼儿听音乐学小鸡走、找食物等动作。当听到“狼来了”的声音时,“小鸡”马上用方巾把自己盖住,或蹲或站或趴。这时“狼”来了,它边检查边说:“真想找小鸡当点心呀!咦,这儿怎么都是五颜六色的花呀!看来今天又要饿肚子了。”狼没有找到小鸡,就离开了。
4、结束活动:大灰狼走了,小鸡宝宝出来吧。今天玩的真开心呀,小鸡宝宝和妈妈回家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游戏锻炼了幼儿跑、跳、钻、爬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竞争意识和遵守规则的习惯,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
水不见了教案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运用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了解"大怪物"的秘密。
2、引导幼儿发现物与形的对应,培养其不怕黑夜的勇敢品质。
活动准备:
承办幼儿园准备:教学用多媒体设备一套(包括笔记本电脑、音响、投影仪、投影屏幕)、小黑板2块执教教师准备:故事课件、操作教具(图片和剪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景设疑,引入活动:
(出示黑夜场景)T:这是什么时候?你觉得晚上是怎样的?
(出示宝宝)过渡:有一个名叫宝宝的小朋友,他也非常害怕黑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为什么害怕黑夜。
二、观看课件,了解故事:
(一)分段讲述故事:
故事讲述1:
晚上,宝宝舒服的躺在他的小床里睡觉。夜里醒来,看见屋里有个黑黑的大怪物。一阵风吹来,大怪物动起来了"哎呀不好,大怪物要来吃我了。"宝宝害怕极了。
T:宝宝看到大怪物很害怕。他是怎么样的?
T:如果你是宝宝,这时你会怎么办?
故事讲述2:
宝宝慌忙拿起电话。
T:你们猜宝宝这时会打电话给谁?他会说些什么呢?
宝宝慌忙拿起电话报警。"警察叔叔快来呀,我家有个大怪物!"故事讲述3:
小狗警长赶来一看,哈哈哈地笑起来,小狗警长说:"宝宝别害怕,我陪你睡觉,天一亮怪物就会不见了。"天亮了,宝宝起来一看,哪里有怪物呀,原来那只是衣架上的一件大衣呀!
T:天亮了,大怪物还在吗?宝宝晚上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小结:原来根本没有大怪物,宝宝看到的只是挂在衣架上的一件大衣。
(二)完整欣赏故事小结: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根本就没有大怪物。只是天黑了,由于没有了亮光,很多东西都会变得暗暗的、黑黑的。
三、游戏:大怪物不见了T:看,天又黑了,宝宝又想睡觉了,可他的房间里还藏着许多像大怪物一样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帮他找出来,看看这些大怪物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引导幼儿操作教具物形对应,集体+个别)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水不见了教案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了解幼儿对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儿经验准备:
感知水的流动性,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操作材料,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
3、材料的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海绵、布、积木、餐巾纸、乒乓球等材料若干。
每人一张记录卡,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3、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每位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没有?
水变不见了用√表示,水没有变不见用×表示。
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等等。
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紧紧贯彻《纲要》精神,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幼儿的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幼儿进行了两次主动探索尝试活动,认识了物体的吸水性,有的东西能把水吸掉。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强调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动手能力,发展了幼儿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由于我对每个幼儿的尝试活动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二、幼儿尝试精神的潜能是存在的,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孩子们就能得到充分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三、尝试操作提高了幼儿的各种能力,既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理解了溶解的含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水不见了教案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喜欢听故事,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知道一些小动物要冬眠的常识。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制作动画片《小熊不见了》。
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引起幼儿欣赏动画片的兴趣。
叙述故事开头:冬天来了,森林里下了好大的一场雪。清早,小松鼠蓬蓬兴高采烈地去找小熊嘟嘟。“嘟嘟,我们一起去堆雪人吧!”咦,小熊家静悄悄的,小熊哪里去了?
幼儿自由讨论小熊去哪里了。
2.欣赏动画片,了解小熊究竟去哪里了。
提问:小熊去哪里了?小松鼠蓬蓬找到他了吗?
3.再次欣赏动画片,知道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提问:故事里小松鼠蓬蓬除了去找小熊的,还去找谁啦?
故事里还有谁?还有谁也不见了?找到不见了的小蛇克克和小刺猬贝贝了吗?
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去找谁问的?
嘟嘟、克克、贝贝为什么都不见了,知道答案了吗?
4.小结:在冬天,有一些小动物要避开寒冷,躲在洞里睡觉,直到春天才醒来,我们不要打扰他们喔。
活动建议:
在语言区提供头饰,供幼儿分角色表演。
活动评价:
1.喜欢看动画片,能说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的大致情节。
2.知道小熊、小蛇、小刺猬他们要在冬天睡觉。
[附) 故事
小熊不见啦
冬天来了,森林里下了好大的一场雪。清早,小松鼠蓬蓬兴高采烈地去找小熊嘟嘟。“嘟嘟,我们一起去堆雪人吧!”咦,小熊家静悄悄的,小熊哪里去了?“我去问花蛇克克吧。”哇! 克克也不见了。蓬蓬赶紧四处找。这时,小兔跳跳从对面走过来,“蓬蓬,你看见小刺猬贝贝了吗?他不见了。”“我正在找嘟嘟和克克,他们也不见了。”“糟糕了,糟糕了”小狐狸吉吉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小青蛙呱呱不见啦!” “哎,他们会去哪儿呢?他们会不会被妖怪抓走啊?”三个小伙伴难过得快要哭了。现在,谁也没有心情堆雪人了。“我们去问问小狗哥哥吧,也许他知道。”可小狗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不过,猫头鹰大叔一定知道。”于是,几个小伙伴找到猫头鹰大叔。猫头鹰大叔听了他们的话,哈哈大笑起来,“傻孩子,小熊他们没有被妖怪抓走,他们正躲在洞里睡觉哪,这叫‘冬眠’。”“他们为什么要冬眠呀?”“你们看”,猫头鹰大叔翻开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说,“因为他们都是害怕寒冷的动物,所以要躲在洞里睡觉,好避开冬天的寒冷。”几个小伙伴听了猫头鹰大叔的话,明白了小熊他们为什么在冬天都不见了。 吉吉说:“我们为所有冬眠的小伙伴们堆个大雪人吧!”嘟嘟、克克、呱呱……他们都梦见小伙伴们在为他们堆大雪人呢!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水不见了教案反思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一天班级的小潘带了两块糖,活动期间他吃了一块,有的小朋友看见也想吃就像他要,他不给,活动结束多到了喝水时间,他怕别人抢就把糖藏在了水杯里。等他想起自己的糖时在去找糖已经不见了。他就找到我说有人偷吃了他的糖。我拿起水杯发现原来他把糖放进有水的杯子中化了。我就由此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
2、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
难点:思考“糖怎么不见了”。
活动准备
没人一个小水杯,一块糖,汤勺。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的兴趣。
看看你们的座子上都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
今天老师请你们试试,仔细看看糖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实验、观察交流。
2、引导幼儿观察溶解现象。
你们刚刚看见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到哪去了?他真的没了吗?他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幼儿讨论交流
3、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
4、活动延伸。
你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向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对引导幼儿好奇心、独立思考、表达等习惯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有待改进,本次活动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