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观后感 篇1
【读书笔记】
我们比“天才”差了一点底气
——读《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有感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天道酬勤”等这样的道理。说这些道理的人,总是强调努力、勤奋的意义,却没有十分有底气地向我们百分之百地保证:我们足够努力就是天才!
看了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ericsson)和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所著的《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一书,我觉得普通人比天才差了一点底气。
什么样的底气呢?
一、“1万小时”练习的底气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
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书中对于“正确的练习”的阐释,提到了练习的时间,认为“要成为大师所需要的练习时间远大于1万小时,如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他们投入的时间可能超过了2万小时”。想成为大师,练习时间要以“万”为单位。
但是,我们平常有多少人能坚持这样的“万”呢?
然而,坚持了这样“万”小时练习的人,都成了伟人,于是,这些伟人们就留下了这些有底气的名言:“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郭沫若);“天才就是最强有力的牛,他们一刻不停地一天工作十八小时”(勒南);“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二、“有目的”的练习的底气
很多从业20年的医生比刚从业几年的医生要差,因为,“只有刻意的练习对水平才有提高,无目的的练习对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德拉克罗瓦也曾说:“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
”这个“有目的”,包括练习的动力、认真、热爱、专注投入和开拓创新,等等。木村久一认为:“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他肯定了毅力、勤奋、入迷、忘我在练习中的作用。“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司汤达则是肯定了热情在练习中的作用。“天才不过是不断的思索,凡是有脑子的人,都有天才”,莫泊桑则是肯定了思索在练习中的作用。
总之,不论是因为热爱而练习,还是因为练习而变得入迷、忘我,我们都要在练习中明确我们练习的“目的”,在明确目的中不断改善、进步,从而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这也正如《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书中所说的:
“如果你在走神,或者很放松,甚至只为了好玩,你不可能会有进步。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因此,制定明确的目标,把练习课程的时间缩得更短,是更加迅速的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
三、“走出舒适区”的底气
我们都追求安逸、舒适,但是“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而且“人越有天才,他面临的任务也就越复杂,越重要”(阿·斯米尔诺夫)。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都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
梅兰芳就曾说过,“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布莱克也认为天才是要经历磨练的:“修凿可以使道路平直,但只有崎岖的未经修凿的道路,才是天才的道路。
”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我们也经常会给自己找一些借口,这正如书中所描绘的:我们经常误认为“只有少数一些人才能在特定的领域中获得成功,只有那些逻辑思维清晰和擅长数学的人才能进入数学领域;只有那些有运动细胞的人才能进入体育领域”。这个想法给了我们一个借口,不去追求我们可能真正喜欢做或擅长的事情。
书中给我们清醒地指出了“相信天生才华的危险”:人们觉得那个孩子是音盲,那他绝不会去学习演奏乐器或者学唱歌;人们认为孩子不擅长数学,所以他不会对数学感兴趣。等他们长大以后,他们也就相信了自己的确学不好,这就是自证预言,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会影响人的行为,以至于这人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过度相信天生才华,往往使人们假设有些人生来就具有某方面的天赋,而另一些则不具备”,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设”而已,这种“假设”也就成了我们缺乏底气的一种表现。
“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让我们用“x万小时”“有目的”的练习的底气“走出舒适区”,为自己成为“天才”而喝彩吧。
大师观后感 篇2
周时旭五(6)班
故事《大师风范》讲述的是两位音乐大师同时来到巴黎演出,两个人的追随者都认为自己崇拜的大师是最优秀的,于是发生了争执。为了平息这场争吵,两位大师决定举行一场联合音乐会,最终解决了这场争吵,也得到了观众的称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
化“敌”为友的举动显示出了一个人的胸襟,还可以促进双方共同进步。敞开心扉,你也可以多一个朋友。
是的,生活中的我如果大气一点,也可以化“敌”为友,如果每个人都大气一点,就会有更多的朋友了。在社会上、在学校里、在班级中,打架的人很多,我也在其中,当时我觉得纯属自卫,看了这个故事我感到了丝丝内疚,我为什么要和他们打呢,我可以回避啊,可以告诉老师啊、、、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和他们打架呢?可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醒悟时却为时已晚,已经犯错了。
记得有一次,同学一不留神踩了我,我不等他解释就狠狠地踩回一脚解气,谁知他也不服气,和我吵了起来,你骂我一句,我骂你一句,吵了半天,才结束这场无聊的口水战。说停止了这场战斗,不如说我们把火憋在心底,日后慢慢对付你。闹到这样的情形,不如和对方道歉或主动原谅对方,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事情,那结果是不是好多了呢?
有时,当我和我的同学争论一个问题时,我总是试图解释我自己的优点。我没有接受别人的优点,只是一味地说别人的缺点,最终变成了一场口头的较量,甚至是一场较量。如果我们能像两位大师一样互相学习,我们的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好。
《大师风范》这个故事,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够大气地处理事情,凡事用化“敌”为友的办法来处理,我们的周围会更加和谐,我们的身边会有更多的朋友;如果我们能像两位大师一样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也会登上高峰。
大师观后感 篇3
《匠人与大师》读后感
《匠人与大师》是一本令人深受启发的书籍。书中通过讲述匠人和大师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对于工艺品的执着追求和精湛技艺,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文章开篇,引入了匠人的概念和特点。匠人,指的是那些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热情和坚持的人,他们追求卓越的品质,投入心血去精益求精。比如日本的铸剑匠人,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打造一把宝剑,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体现了匠心独运的精神。
接着,文章进入对大师的描述。大师,指的是在某个领域里的权威人物,他们在技艺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伦勃朗、达·芬奇等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被广泛传扬,他们的名字几乎成为了绘画领域的代名词。
随后,本文将内容聚焦于匠人和大师之间的异同。匠人注重细节,讲究准确和完美,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精湛的工艺品;而大师则更注重创新和突破,他们以自我的独特风格和独创性的作品引领潮流。然而,无论是匠人还是大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和坚持。
接下来,文章围绕匠人和大师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匠人代表着工匠精神,他们用毕生精力来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技艺,他们的工作注重细致入微,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磨每个细节。而大师则体现了创新精神,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敢于冒险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和个人风格征服了世界。
最后,文章总结了匠人与大师的重要价值。他们不仅仅代表着某个领域的技术和技巧,更代表着一种对于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和追求。无论是匠人还是大师,他们都以个人的方式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作出了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读完《匠人与大师》,我深深感受到了匠人和大师的故事给我带来的震撼与触动。他们不仅仅是匠心独运的代表,更是鲜明的人生典范。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传递了人生的真谛和哲理。在当今世界,人们很容易陷入功利心态和追求表面成功的急躁情绪中,而这些匠人和大师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心投入并全身心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才能成就非凡,并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满足。
在我看来,无论是匠人还是大师,他们都代表了一种追求卓越和永不停歇的精神。他们告诉我们,只有一颗敬业的心和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同时,他们也给了我对于自我的启示与鞭策,让我明白了只有真正投入并全心全意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才能活出无悔的精彩人生。
总之,《匠人与大师》不仅是一本记录匠人和大师故事的书籍,更是一本传达人生智慧和价值观的宝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匠人和大师的追求和付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深感自己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需要更加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我希望自己能以匠人和大师为榜样,不断学习和成长,追求卓越,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大师观后感 篇4
《催眠大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悬疑佳作。无论是在情节设置还是节奏安排上,都以出色的流畅性,包括极具压抑感的跑镜和感性的音乐,可以说是采用了优越的配置。在一个大房间里所完成的催眠对弈,既惊悚又敏感,用一个静止的场景,通过周旋灵敏的运镜和灯光设置,以及一系列细节爆发点的精心操纵,完成了主人公心理对抗的疲惫和濒临崩溃的整个过程,逐渐把一场看似平常的心理催眠引向生死迷境和情节层叠的高潮。
有室内剧风格的精彩演绎,这对于国内电影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胆而自信的拍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惊呼过瘾。更为可贵的是制作者对于心理催眠,这一观众普遍陌生的领域的尊重和探索,在电影里所使用的心理解救方式方法都比较符合心理学逻辑和推敲,这一切使得这个故事在前三分之二的完成度很高,非常饱实,让人惊艳;而在后三分之一接近结尾和真相大白时,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平庸的结局几乎无法阻止这个故事滑向一个虚弱而苍白的空洞。
首先,看点十足。清醒催眠大师与恍惚催眠大师互相抗争,还原了最现实的催眠情节。真正的权力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戏剧性的起伏是它影响人们心灵的杀手锏。纵观《催眠大师》充满各种“万万没想到”惊悚奇效:
开篇窗外的女人追妇人和孩子,万万没想到是催眠梦境;徐峥刚跟吕中去开车,万万没想到是为高潮戏铺垫;孤身神秘女人号称能“阴阳眼”见鬼,万万没想到她言谈滴水不漏;回忆床底滚出的小弹珠,万万没想到突现老太太鬼头;回忆红衣小孩俯身画画,万万没想到是午夜公交的冤魂;莫文蔚好容易想离开飘落花朵梦境,徐峥居然瞬间落入梦境的水池;或许谁都知徐峥是演催眠师,你也可能猜到莫文蔚是催眠高人,却万万没想到真正“催眠大师”另有其人。一个催眠嘎然结束后,另一个催眠无预兆发生,因此恐怖梦境、残酷现实、伤痛回忆的快速交替,让人来不及反应和思考,甚至喘不过来气。
其次,制作精良。影片中充满了对称和几何的家具,这是一个逻辑思维的房间。其次影片虽然用的特效不多,但是全部精良制作,毫无瑕疵,所有特效的细节都做得非常逼真,没有任何违和感,其中压轴的雨点静止特效彻底让我震惊了,没想到在一部不是主打科幻的叙事电影中能看到这么逼真这么出色的特效雨滴
最后,影片后半程爆发力十足。虽然前面的过程略显冗长,但是到了后半程电影节奏明显加快,缜密的逻辑也扑面而来,剪辑和镜头移动都加倍加速使用,幻想的画面交接也拉开了场景狭小的空间,种种的一切使得电影后半段让人看得酣畅淋漓。特别是当两个人由简单的医患关系转变为意识中的对手,互相窥视,互相触探,互相抚慰,直至针锋相对,徐瑞宁誓要让对方臣服于自己的催眠术下,而任小妍除了能看见灵异,潜意识里还藏着一个更深的可怕的秘密,可是为什么,徐瑞宁会越来越恐惧。
正如武侠小说中所写的,当两位高手开始在内功上较量,或者使用夺魂术时,要真正分清胜负,甚至生死,才能罢手。至此,剧情变成妙至毫巅的高手过招,每一个细节都有耐心寻味的用意,并且很可能成为最终解谜的关键,直到最终的反转把影片送进了悬疑大片的范畴。就剧情来说,《催眠大师》给观者带来的新鲜感,可能不逊于那些天马行空的科幻片。
大师观后感 篇5
人生平淡是人人避之的,而平淡一生却不一定是索然无味的。陈省身虽身历乱世却没那么多腥风血雨风流往事,他只是淡淡的生活,淡淡的工作,凭着他对数学那点儿淡淡的热爱,默默走上这一领域的至高点。
整个片子都以一种“此乃必然”的口吻讲述陈省身的一生——考入名校,出国,学成,取得更高成就,归国,在岗位上死去。这种看似平凡的不平凡,便是那难能可贵的“单纯”。单纯的人总有很多,可能够单纯至终却不放任其演变成天真的人却很少。陈省身的一句话便总结了他“如此单纯”的原因,那就是“数学它让我快乐”。
一次次的重复训练令陈省身发现了数学的奥秘并因此而着迷,身不由己的去探索新的东西。这让我不禁反思,平常我总是反感于应试教育的一次次看似没用的重复和记忆,但是陈省身说,这些都是基础,必须打牢才能往上走。他让我明白,在学习上,我不能再做一步登天的碎梦。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句“看前人的书就是欠了前人的债”。()看人家的东西和自己考虑问题的性质完全不同。脑子不能只跟着前人的思想跑,别盲目的认为前人就是对的,并傻傻的依照前人的东西妄图走直自己的路。只有有自己的脑子,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东西,离真理更进一步。
数学,困难的代名词,并不只有在陈省身手上才有解。我并不想畏惧,必须扎稳下盘功夫伸长手,凭我的热爱与坚持一直向上,向上。也许哪一天,我也会对镜子中的自己微微一笑:“数学它让我快乐。”
大师观后感 篇6
今天读了文摘周刊2010.5.14期的一篇文章《与大师握手》,作者:汪去。看到题目还以为是一篇如何如大师交流谈心的内容,可读完让我心里很受感动。原文如下:
与大师握手
“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中国巡演刚一结束,等待索要签名的拥趸们就排开了长龙一样的队伍。父亲带着小郎郎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克莱德曼习惯地拿起签字笔,客气地问他们想签到**,谁料郎郎的父亲竟然说:“我们不要签名。
”“我想让我的孩子握一下您的双手。您是我非常尊敬的钢琴大师。我这个孩子对钢琴很有悟性,从小就苦心练琴,这两年他接连获奖,每次比赛问题拿第一。
”克莱德曼眼里流露出赞许之意,示意他说下去,“于是他就有些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今天一是为仰慕大师风采而来,二是让我这骄傲自大的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钢琴家。
”克莱德曼把自己那双与钢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大手平伸到郎郎面前,微笑着说:“来吧,孩子,你是好样的。”
看着克莱德曼的手,比他自己的手大了好几圈,郎郎的手犹豫着把它们递给他。当他终于抓住它时,一双小手悬在空中,好像被电了一样。原来克莱德曼的长手上长满了厚厚的老茧
郎郎痴痴地看着克莱德曼这双弹奏出无数名曲的大手,再看看自己稚嫩的小手,终于知道,要想成为大师,没有任何捷径。
读罢这篇短文我心里为这位父亲的举动而感敬佩,一个父亲能够如此用心良苦地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认为这个父亲是很成功很是值得我等(至少是我)学习的。读完后,我思考了一些关于我孩子教育的事情。我对今年五岁的儿子做了什么?
说真的我对孩子的教育上是不算太成功的,也是很对不起小家伙的。因为我对他的教育有点无能,除了粗鲁。曾经看了一份报纸上说过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对孩子施暴那是无能的表现,我想我和老婆正也属于这类的。
儿子今年读大班,在班上与其他的孩子比写字上慢了很多,去接他时最后一个交作业的次数特别多,这让我们很是没办法,他在班上年龄偏小加上上课不认真爱做小动作,字又写得不好,让老师也很头疼。但话说回来,这都是因为我们不让他多练习,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而且,对孩子缺乏教育方法,没有办法像上面的父亲那样纠正孩子的缺点。
我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太慢,不注意做作业,所以他去接作业时又在那儿。一开始我还能在旁边提示让他专心去写,可他不领情,慢慢写着还不时地去看看周围的动静,很是一副不着急的样子。后来我没耐心了,就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发了火,给他头来了几下……。
我真的不知道以后我有多后悔。真是无能。我想我怎么成了那样的人,其实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合适,但我还是做了,对儿子的教育上实在是在考验着我的耐力。
反思对儿子的教育,我很失败,起码是没有用心去引导,在今后还真要去多花时间,多花些心思陪儿子,要尽力而为之。
2010-5-18
大师观后感 篇7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周勇写的《大师的教书生活》一书,这本书记叙了钱穆、朱自清、鲁迅等大师的为学、教书生活。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所有的大师在成名的路上都付出了无数的心劳和汗水,同时也进入了大师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对我今后工作及生活都有很大的启迪。
大师教书时也是一名普通老师。因为,和我们一样,他们靠在学校教书和养家糊口为生。朱自清自北京大学毕业后,虽满腹文采,并有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援手,也只在一所中师找到了工作,而他竟一时真不知怎样才能让学生满意, 每每弄得满头大汗,甚至感叹到,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可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的好,如此压力和心境,今日的许多老师,还会再说什么呢?
但大师毕竟是大师,在未成为大师之前,朱自清老师便如此认同了命运,不教书做什么?做官僚政客是不行的,经营实业商业也是不行的,拿锄头和斧凿更是无望的。如此教书,还东奔西走,换了不少学校,朱老师终于赢得了无论走到哪儿都要被学生缠住的局面,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他自己总结出的刹那主义,即,你们正在做什么,就尽力去做吧。
大师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才成为大师的。通览《大师的教书生活》,除顾颉刚、陈寅恪在为师前可以称得上已具大师之名外,其余4人都该是辛苦历练而来的,而这样的过程,与任何领域的成功人士一样,似乎没有特别的途径。而其方法,亦不外是勤奋刻苦,专心敬业,以及改革创新。
钱穆在被京城学界名流发现、成为名教授前,已在中小学教过18年书。而这18年间,无论身处何处,钱老师从未停止过他的读书治学,因为在他看来,学术不息,**族不亡。我们以前更加注意的是作为大文豪的鲁迅,没想到,作为教师的鲁迅,也是那么的认真,为了上好课,鲁迅每天都要熬夜,而且还会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我们可能以为鲁迅会上语文类的课程,但鲁老师在学校却始终教授着化学、生理类的功课,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时,鲁老师甚至在积极准备写一本《西汉植物志》,以充实教学、愉悦自己,而在绍兴府中学堂,作为教务长的鲁迅则是个在管理上非常严厉的人,他每晚到自修室巡查,竟赢得了学生们的敬畏。
在大师面前我们显得那样苍白、脆弱。虽然我们无法与大师相比,但在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向大师学习?这种学习、进步、热爱、奉献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生涯的追求吗?
大师观后感 篇8
内容摘要:一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舍身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真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道壮观的风景。追寻这二十位现代教育大师的足迹,我有很多东西要展示: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现实教育与古老传统有什么关系?
等等,这些大师们有着非常具体的思想和成功的实践,与当前的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开始感觉自己要归属于老教师的行列,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几许的迷茫和困惑,在自己的思维变得有些程式化时,很幸运地得以翻开马建强的这本《追寻近代教育大师》一书,走近了近代教育这片天地,如同来到了藏金宝地:这里有如繁星满天般的教育大师群像,这里有现在听起来依然发聋振聩的金玉良言。
今天的时代不一样了,但作为一名教师,我相信在我的脑海中,会有无数的问题:什么是教育?西方有一种意味深长的诠释:
把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然而我们作为教师又剩下了什么?曾几何时,有多少教师固守旧的教育理念,拒绝真正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
又有多少学生为了考试尽可能得高分,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更有甚者,学***苦不堪言的差事,甚至导致厌学、恐学,内心畸变,人格扭曲,这的确是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所极不愿看到的状况。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只追求分数,不管我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永远培养不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是学生的一种潜能,等待教师的唤醒,激励和鼓励他们自由想象,勇于实践,不断**。作为教师就放手吧,大胆让学生去**去实践,去体验学***趣,去领略生活的多彩,去感悟生命的奥秘,给予他们创造之时,创造之地。
大师观后感 篇9
1人才管理到底是什么?
talent management is the science of using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to improve business value and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panies and ***anizations to reach their goals. everything done to recruit, retain, develop, reward and make people perform forms a part of talent management as well as strategic workforce pedia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人才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绩效,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它包括人才招聘、人才留住、人才开发、人才激励等一系列活动,所有的人才管理活动都指向最终目标。
2人才管理的演变
企业对人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认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人才管理。目前,许多企业正处于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的中间阶段。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员工一视同仁,形成了对话机制。人才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关注人才,不是每个人,所以我们会关注人才需求
2. 人才管理是hr部门与高层管理者共同的责任,而不是完全丢给hr来负责
3. 人才管理是体系工程,从招聘、发展、保留、激励等都是围绕人才进行
3为什么要进行人才管理?
1. 依然记得葛大爷扮演的黎叔在《天下无贼》的经典台词:21世纪最贵的就是人才。
随着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人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企业有很强的造血功能,就可以不断地为企业注入血液和能量。通用电气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在美国商界被称为哈佛。他们培养了近200名《财富》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这些首席执行官都得益于他们强大而实用的人才管理体系。
2。帮助企业实现人才梯队和**人才培养。2000年的一个星期一早上,家电营业部的首席执行官拉里
约翰斯顿突然要离职,虽有挽留但去意已决,ge高管下午就已决定从四位潜在候选人最终选择吉姆.坎贝尔出任新ceo,这并非是赌博,也不是拍脑袋决定,而是由他们的人才管理体系决定的。事实证明选择他是正确的。
有多少企业能在半天内找到高管?
3. 适才适岗。通过人才管理制度,可以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企业内经常会听到部门老大对hr说,我们部门没有人才,要招人。其实,很多时候是有的,关键是你有没有一双慧眼,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观察和交流,而优秀企业的部门负责人会知道谁是人才,出于某些原因绩效一般,会安排其去更能发挥他优势的岗位。
我们经常看到这个图表,它把人们的能力和意愿分为水平轴和垂直轴。高能力、高意愿是企业的人力财富。
我并不完全认同,纵然一个人有能力、有意愿,但如果在不适合的岗位,或者是从事无法发挥他100%能力的工作,人才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结果指标绩效。在人才管理的定义中,只有提升绩效的结果才是真正的人才。
4适合人才管理的土壤
一。高层管理人员非常重视并亲自参与,尤其是ceo。ge杰克.
每半个月,韦尔奇都会到克罗顿韦尔管理学院亲自授课,与学生沟通,坦诚、贴心地回答学生的问题。这是最好的近距离观察人才,并且让大家统一思想的机会。
2. 长时间、近距离观察人才并培养他们。企业高管会不定期与下一层或下下层的人才进行近距离交流,有时甚至陪他们一天见客户,目的就是更好的全方位了解人才。
3. 树立和强化正确的人才理念。各己管理者都要密切关注自己管理范围内的所有人才,而不仅仅是他的直接下属。
4. 营造信任和坦诚沟通的文化氛围。这很重要。没有信任和诚实的氛围,我们就不能给人才最真诚的反馈,人才也不会冲到最顶端。
5. 严格的人才评估制度。通用电气的c会议是人才管理流程的核心。会议将讨论业务问题、关键员工的整体表现和价值观、业务部门的继任计划、人才识别等,最后将人才送至克罗顿高级经理培训班。
6. 与hr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最近几年一直在倡导业务伙伴,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多少?
经常参加各业务部门的季度、半年、年度等总结会议。同时,我们还主动研究与业务相关的话题,得到业务部门老板的支持。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商业伙伴。
人才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外资企业在这方面相对走在前面,但是国内企业也在慢慢走向国际,走向关注人才,这次复星事件,新管理团队能否带领公司迈入新的阶梯,我们将拭目以待,希望下次有国内企业出现在人才管理最佳实践中。5尾声
至于通用电气的人才管理方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地方。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慢慢地学习和实践,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