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2024-08-30 来源:哗拓教育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篇1

初三面临中考,可以说初三历史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今年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争取在中考时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积极备战历史中考。为了能给明年的历史中考打好基础,特制定初三历史备课组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1、深度挖掘教材

初三是人教版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处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整个备课组,认真学习课标,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课改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中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初三的历史。面对初期日益灵活的历史中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没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初三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上课时保证课堂效率,当堂的知识争取当堂掌握。通过对洋思经验的学习,我们力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课堂给同学一定的时间当堂消化本节课的知识

4、充分利用早晚课余时间,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对于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提醒、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大检查力度,是学生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历史。将各班分小组,选出小组长,有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抽查。

5、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

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落掉任何一个学生。相信我们初三政史组6个人都能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拿下中考!加油!!!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篇2

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非常感谢可敬的班主任和可爱的同学们,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真正意义。中学不仅是培养优秀中学生的摇篮,它也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在这片沃土,这个充满生机、活力和温暖的大集体里学习、生活我无比的快乐。我虽是一名不起眼的老师,但时常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

思想方面:我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有效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工作方面:在过去的半年里,我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堂课,在月考中我看到了学习效果,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不断努力,永不放弃激励着我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高兴并快乐地耕耘。可由于我的不成熟造成这次的期末考试的不理想,我原以为我改变的教学板书,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可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缺乏经验的改变让学生在考试中白白丢了几分,看到那个填图题我恍然大悟,才明白教参上那样板书的真正用意,也更深刻的理解了备课的重要性。

在下一学期,我会更加努力。我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篇3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四个班和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师生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对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问设疑、激发学习的兴趣是搞好教学的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典故较多,上课通过学生的讲述、多媒体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是学生喜欢历史课,亲近历史课。

二、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1)、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2)、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学会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行之有效。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和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我的教学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讲的较少,只是机械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努力从多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篇4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来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具大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本文想在这方面就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一、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课程目标的创新:新课程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学科本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4、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强调注重课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

5、课程的实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简单适应,强调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以构建智能和人生意义的活动。

6、学习方法的变革: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和积极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7、课程评价的改变:评价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侧重学生发展,注重教师的成长;

8、课程管理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二、应有的了解:

力求完成好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有三个基本的了解:

1、新课程下的学生:新课程首先认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位基础进行学习。其次,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具有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巨大的潜能,且处在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再次,新课程认为学生是个独特的人,他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性,学生与学生(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和不同个体)之间、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所教学生的情况、要求和认知的发展规律。

2、新课程下的教师:新课程首先认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其次,新课程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第三,新课程认为教师还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设计),也是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教师在课程标准下(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可以创造性的开展和改组教材,灵活的选择组织教学的形式。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思路、知识结构和含量、教学工具的使用水平等)。我们应该积极的去了解以往的上课与新课程要求对照有何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并按新课程、新理念充实自己、改变自己。

3、新课程下的课堂和教材:新课程下的课堂具有传递、交往、情感归属、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五大功能。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唯一的场所。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之一,并不是全部。新教材的内容设置、知识结构、评价体系和课程要求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课程指导思想、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三、应考虑的基本问题:

高一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考虑的六个具体问题:

1、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所谓专题的形式。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在进行高中课程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通史知识回忆和能力、方法养成。

2、新课程下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①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②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③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学生的历史学习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完全不够的,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所以,学生课外自学必不可少,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

3、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变化问题:新课标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业情况时要求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勤、作业、学生课外研究学习、上课情况等)与模块考试的成绩结合。这决定了教师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生情况(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价必不可缺。

4、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因为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不利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2)、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3)、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4)、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所以,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5、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

6、高考方案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09年及09年以后的我省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

7、硬件条件不足,限制学科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室不够用,校园网又未配备,历史学科丰富的图片、视频、史料等等都无法进入课堂,如何解决?

8、教辅资料不匹配,旧、难、繁、偏,并不适合高一学生,怎么办?

四、解决办法和建议

1、课时:每周两课时普遍吃紧,导致课时吃紧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师基于对教学评估的担忧,对教材呈现的所有内容都往深处讲。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学不可无视课标要求、无视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教学一定要控制好深度和宽度,要大胆取舍,确定一个中心抓重点。一课的“中心”实际上是一课的真正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如何确定一课的一个中心呢?关键是根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内容,把握一课教材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然后找准本课的一个中心之所在。实验教学反复表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师的教学面面俱到,四处出击,其结果只能是一面不到,处处游击,这样的实例现在仍经常可见。

2、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面对严峻的挑战,教师之间应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开展集体备课,通过不断的交流获取教学信息与灵感。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进行集体备课。

3、全理运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益。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最低目标。教材是素材,教学时需要处理和加工,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的中心议题。大胆创新,灵活使用教材,才能使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材处理要:重点讲授多版本教材的交叉处,切实补充教材缺漏处。

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问题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必要从教学中好的问题开始,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引导学生应成为历史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通过恰时恰点的提出好问题,使学生领悟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更有兴趣的学、富有探索的学,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5、灵活应用多种模式教学。经济专题抽象概念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尤其是专题四为新增加内容,旧教材虽有但未列入教学范围。建议可以充分运用教材图片以及多媒体视频等资源开展教学;也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自己从网络、书籍及影视资料中去搜索中国近代生活变化的资料,再结合教材理清本课(专题)的线索,总结所要掌握的知识;也可以由教师讲授重点内容后由学生自主提问,教师解答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也可以由教师创建网络课件,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

6、练习选择分层次。学生在侧文侧理分科以后,学习的重点和目标发生变化,侧理学生的主要目标是会考,侧文学生的目标则是高考,即使是侧文学生由于选择的科目专业不同或学科学习能力的差异,在练习题的难度上应该也要有所不同,可以设置必做题目和选做题目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篇5

我在本学期担任高二(6)(7)(8)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三个班均为文科班。为了使自己在教学方面有更大的提高,之前就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且现已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实际情况,阅读了大量有关教学教育的文章,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变革新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教学理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学期初,我就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编排,并和学科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其次,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写好教案,查阅资料,去粗取精,取我所用。

第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因材施教,做好培优扶中辅差工作。

第四,加强练习,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第五,对学生严格要求,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在本学期我积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积极开展培优工作,提升他们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第六,积极参加备课组和教研组活动;与学科老师交流、探讨教学问题。

以上是我对这学期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总结,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学习和努力。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篇6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吴素弘

梅村中学虽然是一所四星级省重点中学,但文科生源一直较差。面对不理想的学生群体,加上课改后面目全非的新教材,以及xx年未知的考试,我们也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教学。所以绝对谈不上是介绍经验心得,只是粗略地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望广大同仁指正。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

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课程改革的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说课标就是要宽泛,否则教材就会千篇一律。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所以我们抱怨这个课标不好非但无济于事,而且还被认为是唱反调。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

我们备课组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通过讨论课标,备课组就重点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罗哩八嗦,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我们就没有用这种目录,而是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共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

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篇7

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全体历史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任务,并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常规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为先导。本学期,每位历史组老师都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抓住教学常规,全面推进新课程,探究有效教学课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群体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本学期,我们依然强化了备课组建设,要求老师具有先进、前位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专家讲座,结合学校读书活动,积极开展相关阅读,认真备课,认真研讨。组内教师风气正,观念新,能力强。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学科特色加强学科建设,走发展内涵的道路,始终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

抓常规、重落实:每位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切实做好每一步骤的工作。

三、不足

本学期大家都感觉过得忙碌而充实,回顾总结已走过的路,取得的成绩是全教研组老师辛勤劳动的结果。反思一个学期的工作,大家一致认为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为把教研组的工作做得更好,下学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努力:

1、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最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备课组各推出一堂示范课进行研究。

2、更多、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加强教研组老师之间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3、在常规教学方面,要改进的有:多听课,多听其他学科的课,博采众长。此外我们还要创造条件,走出去,引进来,激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积极性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思路。

4、在做好学校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强化备课创新,准备实施结构教案,加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篇8

www.FW76.cOm

本学期我担任中学七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

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抗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

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

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动机,兴趣,及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30节左右。

4、围绕市教学开放周活动,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5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历史人物访谈。交流、经验。历史专题会。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学习方法,指导。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

历史教学总结模板 篇9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讲到这个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总结:

(一)社会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社会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社会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因此,对社会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另外,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社会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社会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社会小作文”,或写读后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社会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二)社会课上的辩论赛

课堂讨论一直是社会教学的难点,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各自陈述意见,再自由争论,最后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顺境逆境孰利孰弊”,正方的观点是“顺境利于成长”,反方的观点是“逆境利于成长”,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社会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社会课上的热点问题

社会与政治部分家,教学内容还涉及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要启发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社会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社会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观和教学实践已经开始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教师的心目中,一堂好课的标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学生参与广泛,师生充分交流;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在这期学生评教活动中我看到学生说:“我们犯错误了老师不打骂、不讽剌,而是耐心地教导我们。”“我们感觉到与老师之间似乎建立了一份真挚的友谊,学生也不再惧怕老师了。”课堂上,我们经常与同学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不仅学会了新知识而且提高了我们的合作能力,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集体荣誉感”;“新的课程上课地点不仅仅局限在教室里,社会调查也多了。”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采取鼓励而不是用训斥的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老师们说的是鼓励性的话,比以前和蔼可亲了”。这让我很欣慰,至少,在教学理念上我的做法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认可了我的教学。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以上的几个方法是我在教学海洋边拾到的几个贝壳。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