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分享十一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是教学经验的重要积累。对于“数学教案”这个话题小编觉得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愿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启示和帮助!
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3、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运用数对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先请若干名学生站上讲台,要求学生说出XX同学的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确定:列表示竖排,一般从前往后;行表示横排,一般从左往右。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问:确定一个位置要用几个数据?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将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而且表示场馆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
山(2,2)
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问:如果两个场馆的第一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灵堂第二个数相同呢?
小结: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1~5题
第1题: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第2题:(1)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第3题: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学生所确定的区域。第2小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连接EA。
第5题:(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列,行)
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标苏教版第八册83-84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同学体验“猜测-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同学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
3.使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积
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二、猜测
已知36×30=1080,假如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有会什么变化?
同学猜测。师引导说出需举例验证。
三、验证
1.师引导运用表格来举例验证。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指名举例,师板书,在此过程中指导填表:积怎样算,积的变化是什么,又怎么表示。
师: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在36×30=1080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会乘这个数。
2.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结论呢?再次猜测、验证。
同学任意举例填表。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展示作业纸,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没有一个人举的例子不符合这个发现,说明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四、应用
1.用规律解释:
(1)口算:24×30=?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刚才的规律解释吗?
(2)笔算:250×15=?(简便算法)
2.用规律计算:“想想做做”1、2。
3.数学日记。
4.自然界的计算专家。
五、总结
师:你能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或学习的感受,为这节课定个题目吗?
六、拓展(导入中的口算题)
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积
24
48
240
4800
2400
4800
24000
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大家的表示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从石头里只能看到石头,拥有智慧的`人就能从石头里看到风景,从沙子里看到灵魂”。
数学教案 篇3
数学是一门运用符号和抽象概念来描述和探索规律、结构和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对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一节数学教案的内容与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教授数学课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并能够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辅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数的比较与排序;
2. 各种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和应用;
4. 图形的分类与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和导入
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杰克和丽莉手中各有一堆糖果,杰克的糖果比丽莉多5颗,两人一共有15颗糖果,你能计算出每个人手中有多少糖果吗?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引入数的比较与排序的概念。
2. 数的比较与排序
介绍比较符号的运用,并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掌握数的比较和排序方法。
3. 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
介绍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表示方法,讲解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规则,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运算技巧。
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和应用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与解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图形的分类与性质
介绍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和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用几何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6. 总结和作业布置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示范引导法: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解题方法。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
3. 归纳演绎法:通过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运用到其他问题中。
五、教学资源和评估
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软件、多媒体设备等,以及学生提供的资料和参考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课堂小测验、作业和课后练习,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时间分配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时间分配。一般来说,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导入、知识讲解、实例演练、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和作业布置等环节。
数学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设计详细、具体且生动的数学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
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与梯形的分类;
3、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加深对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4、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选择折线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平移和旋转等。
教学资源: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把几个还没有复习的单元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单元没有整理过呢?(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统计。)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自由发言)
引入:接下去,我们来复习这些知识,希望大家通过复习,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二、复习升与毫升
1、整理与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再启发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对升与毫升的认识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15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想法,进一步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1升=1000毫升,以及相关的换算方法。
3、小结:升与毫升的有关知识。
三、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整理与复习第16题
学生独立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交流正确的画法,强化学生对这几个图形的正确认识。
2、整理与复习第17题
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在图中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3、整理与复习第18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2厘米、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分别围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的理解,分别回答有关的问题。
4、整理与复习第1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然后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5、小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相关知识。
四、复习平移、旋转与统计
1、整理与复习第20题
让学生在方格图在分别画出轴对称图形,并把简单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交流画法,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把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和旋转90度的方法。
2、整理与复习第21题
(1)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学期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情况;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有什么优点?
(3)讨论交流:某位同学一至四年级身高增长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表示收集的信息比较合适?
(4)独立完成统计图;
(5)小组交流:说说从图中能看出些什么?根据统计图中的变化趋势估计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3、小结:平移、旋转与统计的重要知识点。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你们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认真复习,迎接考试,以取得另自己满意的成绩。
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掌握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两圆的五种位置的判定.
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说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这种位置关系的,⑴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⑵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 离
相 切
相 交
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
1
2
d与r的关系
d>r
d=r
d二.讲解: 圆和圆位置关系.⑴两圆的公共点个数;⑵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的大小关系.两圆的位置关系外 离外 切相 交内 切内 含两圆的交点个数121d与R、r的关系d>R+rd=R+rR-rd=R-rd定理 设两个圆的半径为R和r,圆心距为d,则⑴d>R+r两圆外离;⑵d=R+r 两圆外切;⑶R-r⑷d=R-r(R>r) 两圆内切;⑸dr)两圆内含.三.巩固:⒈若两圆没有公共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离 (B)相切 (C)内含 (D)相离⒉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切 (B)内切 (C)外切或内切 (D)不确定⒊已知:⊙O1 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根据下列条件判断⊙O1 和⊙2的位置关系.⑴O1O2=8cm; ⑵O1O2=7cm; ⑶O1O2=5cm;⑷O1O2=1cm; ⑸O1O2=0.5cm; ⑹O1O2=0,即⊙O1 和⊙O2重合;四作业:P137 2.3.4.5
数学教案 篇6
课题 一起做游戏 课型 数学游戏课
教学目标 1、 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
2、 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3、 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积木、扑克牌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游戏导入,开展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瞧,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
1、玩“搭积木”游戏。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①每组有十个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搭时,10个物体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创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2、学生两个人一组,玩搭积木游戏。
二、评比活动,总结经验。
1、各组展示各自的作品,评选“小小设计师”。
2、全体成员进行评比,并说说评比中的发现。
3、议一议。
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小组合作,操作体验。
谈话:刚才的.游戏,有趣么?接下来,我们要四个人一组玩一个游戏,你参加吗?
1、四人一组开展游戏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①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数的和。
②结果比10大的被淘汰。
③ 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④ 结果一样大的,谁摸牌少谁获胜。
3、第一轮游戏开始。
① 4人一组,展示各组的游戏情况。
② 游戏后,小组派代表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4、出示第91页的“玩一玩”主题图。
①提问:淘气已经摸了3、5,还摸吗?
②淘气如果继续摸牌,摸到几才能获胜?摸到1可以吗?为什么?
5、第二轮游戏开始。
①展示某一小组的游戏情况。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有那些想说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3;练一练;《作业本》第31页。
教学目标: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3=4: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45∶χ
解:30χ=12×45…………根据是什么?
χ=………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χ=18
5、例3解比例=
①请学生独立尝试;
②注意格式;
③反馈练习。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
2、练一练第2题
3、补充:χ∶0.8=3∶1.2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31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小黑板、坐标图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方向与位置。
(二)自主学习
小黑板出示坐标图:
照样子,填一填。
1号检查点在 东 偏 北 45°的方向上。
2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3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4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三)交流与点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并补充,老师讲评。
(四)自主学习
1、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2、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五)反馈交流
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六)精讲点拨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七)当堂训练
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教具展示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2、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八)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数学教案 篇9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2和5倍数的特征》,下面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对因数和倍数并不陌生,而且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和5的倍数,认识奇数、偶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奇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四、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谈话法,兴趣法和自学辅导法。
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的时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学法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让学生们在百数表中圈出2和5的倍数让他们自己归纳
总结
找到规律。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规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游戏导入”,第二部分“自主探究”,第三部分“巩固提高”,第四部分“总结收获”。
数学教案 篇10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⑴使同学认识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的面积的方法。
⑵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同学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⑶通过学习,提高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从数学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说圆环。
⑴剪圆环活动。
出示一个同心圆环;
让同学用一张白纸剪出同样的一个圆环。
⑵说剪圆环的过程。
让同学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
二、算圆环。
1、教学例10
出示例10和图。
师问: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要计算它的面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同学汇报和交流方法。
同学自主尝试练习。
交流解答过程。
同学交流(同学作品放在视频投影仪上向全班介绍):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面积-小圆面积;圆环面积的计算步骤,可先算大圆面积,再算小圆面积,最后用减法算圆环面积;全班介绍,教师板书解答的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和图形,理解题意。
同学独立计算。
交流解题方法,注意提醒同学半圆的面积必需把整圆的面积除以2。
3、教学“练一练”
考虑:
(1)求涂色局部的面积,需要计算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
(2)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
(3)第一个图形,两个基本图形有什么练习?第二个图形呢?
(4)同学独立完成,并全班交流。 反馈时,注意加法求组合图形面积和减法求组合图形的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先说说每个组合需要丈量途中哪些线段的长度?再让同学独立完成。
完成后展示同学作业 ,并交流方法。
2、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
同学根据图形作出直观的判断,并说说直观判断的方法。
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学通过计算检验所作出的判读。
3、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指导分析。
4、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
师问:你能估计出每种花卉分别所占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吗?指导用画出辅导线的方法,来估计每种花卉所占圆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同学独立计算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
完成后交方法。
四、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缓刑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需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九第6题、第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