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优质读后感]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

[优质读后感]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

2024-08-28 来源:哗拓教育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质读后感]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后感”,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花一两天零碎时间把《乌克兰拖拉机简史》阅读完毕,不是阅读速度快,而是内容很精彩,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读。故事情节很俗辣,但偏偏在俗辣的故事背后,一点一滴揭开这个家庭背后经历的苦难,战争、饥饿、迫害……苦苦挣扎与沉沦。最引发我思考的是,故事中的“我”一开始对父亲、母亲以及大她十岁的姐姐的行为举止存在巨大的理解鸿沟,随着她自己去追本溯源家庭的过去,才逐渐理解他们,理解他们对世事的观点,理解他们对她的保护和爱。这让我发觉,为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是会产生不小的代沟,当然有时代的原因。然而也不能全都归结于时代,最关键的还在于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曾是个快乐的故事,曾是一个喜悦战胜悲剧的故事,曾是一个爱情战胜不可能的故事。正如书中“我”所言:“希望自己的父亲是个英雄。我以他的坟墓逃亡为耻,以他飞往德国为耻。我希望自己的母亲是个罗曼蒂克的女英雄。我希望他们的故事由英雄救美构成。”但是,现实很少如此美好,长大后发现现实里充斥着卑劣且自私,除此之外的一切都纯属多愁善感。尤其在艰难的岁月里,活着就是胜利,其他都不那么重要了。发现这一切时,会失望会迷茫,甚至会深觉背叛,会厌恶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法接受他们的观点,还要不断挑战他们的思想,想一再证明自己的正确。宝贝,谈及这里,还不是这本书最深刻的部分,让我领悟到的最深刻的是我们为何无法理解他们、甚至对他们的很多思想嗤之以鼻,是因为他们将我们尽量保护在对潜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黑暗一无所知的状态下长大成人,他们怀着深锁在心中的可怕秘密度过自己的一生,却依然能种植蔬菜、修理拖拉机,送我们上学,担心我们的学习成绩。以后也许我们与你也会要经历这样的鸿沟,就算鸿沟不可避免,就算会要受到你的嗤之以鼻,但也仍旧希望你能突破我辈的藩篱,有更新潮的思想,有更阳光的心态。当然,如若有一天你读读《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读我的思考,也能部分理解我们,我会倍感欣慰的。这也应该是我的父辈对我所希望的吧。

扩展阅读

再见了拖拉读后感通用


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作品中的相关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高分作文网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再见了拖拉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再见了拖拉读后感 篇1

《诚实的空花盆》读后感-读后感作文500字

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天蓝色的彼岸》读后感700字

《伯牙绝弦》读后感-初中读后感800字

主要内容是:天气预报说:有一个面积跟地球差不多大的行星马上就会撞上地球,时速是38000千米,还有24小时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秃头爷爷在天台扔着他自己的血汗钱,而此时的马明月也从梦中醒来,她一听到这个消息便立刻去帮妈妈做事,作业也不再拖拉,妈妈觉得太阳都从西边出来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两个感想;第一个是:我觉得秃头爷爷不应该那么吝啬,那么铁石心肠,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啊!而且,他也不至于那么胆小吧!只是一个谣言而已,又不是真的,这么容易就被骗了,也太弱智了吧!

第二个是:马明月,你也太厉害了吧!这你都看得出来,真是天神下凡,把那些造谣的人都给“打败”了,我好佩服你啊!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有计划的生活是成功的动力和有计划的生活是实现梦想的基石。

再见了拖拉读后感 篇2

在莱芜博客上读过一篇《再见了,拖拉》读后感这篇博文后,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作者叫徐志源,主人公叫马明月。

马明月上学不遵守规矩,学校有个规矩是上学不能让家长骑摩托车送到学校门口,可她懒得走这几步。老师问世界末日到了干什么,马明月说:睡觉了啦!以前我也这么认为。直到妈妈病了她去广播台学习才不拖拉了。在演讲时她自暴自弃,我在卡拉OK时也自暴自弃,我按照马明月的方法,相信自己我果然成功了。在这里我明白了只有自信,自己做什么事都会成功的!

如果没有读到这篇博文,我就不会改变自己的。一天老师布置了作业回家我对妈妈说:我先做完作业再吃饭。我真是太谢谢马明月和作者徐志源同志让我改正了拖拉,让我知道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现在对于我来说时间是重要的。现在我要学会珍惜时间,哪怕一秒钟都不让它白白流失。

除了学会珍惜时间,我还觉得马明月后来使用的〈实现计划的魔法笔记本〉很有效,这也是我要向她学习的,要给自己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就像马明月说的那样,计划是约定,计划是成长的力量,让我们和明月一起学习,实现计划的智慧吧!李想你一定会做到的!(指导教师陈爱兰)

再见了拖拉读后感 篇3

这几天,我看了最励志校园小说中的再见了,拖拉。这本书主要讲的内容可以用作者的两句话来概括,分别是有计划的生活是成功地动力有计划的生活是实现梦想的基石,这也是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了!

再见了,拖拉这本书以主人公太平公主马明月为例,向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实现连自已都认为遥不可及的航天梦;怎讲去珍惜像流水一样的时间;怎样去治愈身上的拖拉病,做好这一切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一个适合自已的时间优先顺序表。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制定时间优先顺序表的重要性。制定计划同样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断检讨和反省会使我们前进和成长。其次,看出自已身上的毛病和缺点,因为如果不按自已本身的缺点和毛病来制定合理的时间优先顺序表的话,没有几天自已就会坚持不下来,因为不适合自已,所以是没有用的。然后,我们要合理的安排每一件事、每一秒钟、每一分钟,只有确定了事情的优先顺序,这样才能完成更多更好的事情。就像书中的那首诗一样计划是实现梦想的阶梯,我们要想爬楼梯一样,一步步爬上去。有朝一日,你一定可以登上天空,摘下那颗梦寐以求的星星其实,时间优先顺序表只是为了督促和帮助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坚持下来,你就会收获很多。最后,这本书向我们讲解了制定计划时的技巧和必须要注意的。大部分人都会制定计划,但是他们中能把自己最初的计划坚持到底的却没有几个。因为他们中有的不是最初制定的太难,不在自已的范围内,导致刚开始很有信心和热情,可是这样的计划往往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没有多长时间他们就放弃了,因为他们承受不了这样的计划表所带来的压力;或者,有的一开始就把计划制定的太简单了,非常好完成,对自已起不到一点作用和帮助,从而失去了制定计划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不过难也不过简单的计划表才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如果觉得光完成没有意思的话,可以自已编一些有趣、合理的奖励惩罚游戏。

我相信,每个人都读过很多的书,请大家也把你读的书推荐一些给我,好吗?

再见了拖拉读后感 篇4

前几天,我读了《再见了,拖拉》这本书,深深地被书中主人公马明月的精神所感动。

马明月以前是迟到大王,而且也不把寄存箱整理好,经常忘带课本,人人都叫她“太平公主”。回家后,还经常忘上补习班,总要先玩会儿电脑,看会儿电视,再做作业。做作业的时候还想着游戏,因此作业总是拖到深夜才完成,这可急坏了生病的妈妈。但是,自从她进入学校的广播电视台后,她有了很大的变化:她渐渐懂得计划的重要性,开始学会归纳计划,从此,她和弟弟明辉一步一个脚印向成功走去……

读了这本书,我渐渐意识到:拖拉正如水中拖稻草,越拖越重,越拖越累,最终会把自己拖垮。而治疗拖拉最好的良药就是计划,并付出行动。

显然,计划是多么重要啊!计划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计划是学戏并用的基础,良好的计划创造大未来,从现在开始,我要跟马明月一样,用计划改正自己身上的拖拉坏毛病,并合理地安排时间。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也会变得像文中的广播前辈金奇虎那样优秀!

再见了拖拉读后感 篇5

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说制订好计划,就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再见了,拖拉》的作者是徐志源,毕业于韩国大学国文系,曾经当过主编及新闻记者。自从小说在《文学与评论》中刊登之后,便开始投身文学创作,文章多次刊登在各大媒体。现在是一名儿童图书作家,著有《有一天班上来了恐龙转学生》、《躲在衣服里的秘密》、《奇幻国的战争与审判》、《数学魔女的百分数学》,以及《最励志校园小说》系列中的《选我选我!花路米》等作品。

这本书主要写的内容是:”要有计划性的合理安排时间。为什么临睡前我才发现作业只做了一点点?为什么从早忙到晚,我的成绩还是没有提高?为什么今天的事情总是要拖到明天去做?马明月因为懒惰拖拉,每天上学都会迟到,放学后总是先玩电脑游戏再做作业,结果受到老师批评,还让生病的妈妈担心。可是自从进入学校广播台后,她渐渐懂得制订计划的方法,于是她开始有计划地生活,并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

不能遵守计划的人经常会说:”我没时间,我太忙了。“如果不懂从何做起,那么就请你排列出事情的优先顺序吧。按照优先顺序一件件地完成下去,你就一定可以实现计划。怎样制订事情的优选顺序表呢?我们可以把需要处理的事情分成四份,即先做你觉得最重要和最应该完成的事情,然后做不重要但很紧急的事情,接着再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最后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就可以做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

已经流逝的时间是永远也找不回来的,我想请你仔细想一想,怎么利用时间能使人生更有价值呢?

再见了拖拉读后感 篇6

这本书主要写了明月懒惰,还很拖拉。

第一课写了还有二十四小时就是世界末日了,你会干什么?还有二十四小时就是世界末日,所有人都在着急。一些老人和年轻人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主持人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航行的速度是38000千米。如果算这个速度,4月五日上午8点23分,也就是24小时后的时候。人民们,再过一天,航行就撞击我们的地球。一位最红气偶奇仁来了。他的心愿是告诉人们她不是女的,而是男的。主持人的声音越来越大。

说话的时候天上飘下了无数张纸币。而且纸币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在地上。记者好奇地问:“这些钱是哪来的?好像是高楼大厦的天台掉下来的。如果没有世界末日,早就有许许多多的人来捡钱。可是现在,人们居然没有一个人来捡钱。

镜头里出来一个光秃秃的老爷爷。那不是超级吝啬的大富豪董事长吗?董事长说这些钱是我攒了一辈子的血汗钱。我从来都没捐过一分钱,现在这些钱都变成没用的废纸。如果谁给他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把所有的财产都给他。

有一个小女孩含含糊糊的说:“我是……向天小学……五年级三班……马明明。

马明明小朋友,宝贵的时间在不管的逝着,明明小朋友,你在干什么?明明说:“我再睡觉。”主持人和人们很惊讶。不管主持人怎么说,明明也是不醒。突然爸爸大声喊:“你要从床上掉下来了。”果然掉下来了。

明辉和爸爸说:“起床了,迟到大王。”爸爸用力把明明夹在腰里。明明要死了,明明想弄开爸爸的手,可怎么也弄不开。于是马明明的一天开始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读后感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读后感(篇1)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近代渊博而专精的哲学家和理学名儒,这本代表著作也蜚声海内外,得到老师的指引,有幸拜读。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的百家思想以及道家、儒家、佛教等学派在后期历史中的发展、结合、影响,着重讲到了新道家和新儒家的派别分化,另外,还简述了外国哲学传入、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读了此书,使人颇受教益。

先说说书中介绍的六家思想,作者认为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儒家强调“正名”,即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君臣父子”等等。亦强调“仁、义”,“义”是事之“宜”,即“应该”,是绝对的命令,是铁的规则,社会中的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的,有道德逻辑的,若非道德意义上的思考,即使做了好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仁”则是这些责任和义务的本质是“爱人”,是德行的总和。

还强调“忠、恕”,“己之所欲,也施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强调“知命”,无所为而为,做事纯粹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除道德以外的任何考虑,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因此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

荀子作为儒家的现实主义一派,也有人认为他是外儒内法的一派,荀子强调性恶学说,而孟子强调性善学说,荀子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为努力的结果,因而强调了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肱骨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肄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防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墨家认为兼爱是天下唯一的道路,同时,墨家相信鬼神的存在,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轻祭祀礼节,同时有唯心主义的倾向,认为鬼神是人类活动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儒家的“仁”与墨家的“兼爱”在爱人上面有程度深浅远近的不同,儒家认为“杨氏(道家)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道家是避世以洁其身的一个思想体系,早期道家的杨朱认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且“陌生贵己”,“轻物重生”、“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庄子》是道家后续发展阶段,“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同时,赞美无用之用,有个故事是有一棵很大的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它,而有一天,主人杀不能鸣叫的雁烹之待客。“无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道家思想从最初的贵己走向了无我。老子的思想充满了辩证的智慧,说“不知常,妄作,凶”、“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无为”的意义,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有为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妄为,道生万物,道法自然,一个人应该使其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内,顺德而行,超越美恶的区别,“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祸莫不大于不知足,咎莫不大于欲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庄子是道家的最高发展阶段,“不知之知”,“不知”经过有知的阶段后达到的一种无知的状态,即大智若愚。

名家的代表施惠强调客观事物“实”是相对的、变化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另外一位代表公孙龙则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事物存在形而上学的“共相”。凡是可以为某种经验的对象,或某种经验可能的对象,都是有形象的,;凡是有形象的,在形象之内的,存在于实际世界之内的,都是某种经验的对象,或其可能的对象。

法家的代表人物为商鞅和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子总结了法家的三大派系:“势”派:以慎到为代表,强调权利权威,“术”派:

以韩国的申不害为代表,强调办事、用人的驭人之术,“法”派以商鞅为代表,强调法律、法制。

各个学派出现了折中趋势,体现了各种思想存在的强烈的统一愿望,在政治领域内表现为各国人民苦于战祸,渴望政治上的统一。《荀子》中有一篇《解蔽》道出了各家的优劣,“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中的一篇《天下》讲到,儒家只知道“道”的粗方面和细枝末节,而不知道精要根本,而道家知道原理,却不知其末,还表达了对各家的态度,“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在汉朝,儒家的得到空前的兴盛,被汉朝选为官方学说,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儒家在更具体的层面教会了人们怎样去行为处事,而道家蔽于道而不知礼,法家又过于激进,弊于法而不知贤,这里的“礼”即为具体行为处事的准则,“贤”即为道德情操。儒学的具体范围是社会组织、学术界、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法家理论的具体范围则限于实践政治理论和技术。

汉朝末期,道教兴起,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秩序大乱,人们倾向于批评现存的政治、社会制度,道家学说自然兴起,新道家的主理派代表有郭象、向秀,强调遵从理性而生,认为道无所不在,道生万物,是真正的“无”,同时认为万物普遍联系且不断变化发展,互为因果,另外。顺应社会形势变化、顺应自然就是无为,而反对而固执过时之物即有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是无为,可以看出,这里的“无为”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就是现在人们日常中所说的“有为”;主情派代表以魏晋书《世说新语》的风流人物为代表,如刘伶、阮籍、支遁等,主情派认为“圣人有情而无累”,审美自然。

而后,佛教兴起,“业的”的概念为行为、动作,延伸开来为一个有情物的作为、思想、感情等都是“业”,为心的动机和行动。人的痛苦,起于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即“无明”,无明生贪嗔痴念,从而陷入生死轮回,从无明中解脱成为“涅槃”,觉悟的过程为“菩提”。

新儒家分为两个派别,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形而上学,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熹认为,各类事物各有其自己的理,只要有此类事物的成员,此类之理便在此类成员中,便是此类成员之性。

正是此理,使此类事物成为此类事物。在事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他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秉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珠宝在清冷水中。秉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

”,因此他认为人之善恶,就是气之好坏,而理无好坏。此外,朱熹认为,只有通过具体才能知道抽象;只有通过内心才能知道性。

之治国修身方面,都要遵循事物之理,使事物不受到气秉所累,明白地表现出理来,并且他提出,格物的方法为:致知和用敬,即要“穷理”,通过形而下之器上寻那形而上之道,亦即要在心中记着,我们正在做的,是为了见性(理),是为了擦净珍珠,重放光彩,要敬未见之理,未见之光。

另一种理学流派是以程昊、陆九渊、王守成(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他们认为心是原因,如果没有心,就没有理由,而朱熹只是认为,不管有没有心,原因还在。因此,王阳明认为,心是我们所经历的世界的立法者和主人。他认为,一切人无论善恶,都有“明明德”的心之本性;在修养方面,先要用敬,敬仁,先信得过自己的本心,一往直前,“激厉奋讯,决破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

”,陆王学派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对于**主观世界,别有一种优势。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读后感(篇2)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过去听人说这是哲学里的三大问题。然后还看过的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些理论。而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哲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哲学是个说太深奥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说简单却绝对不简单的东西。我觉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过程中的各种深究,特别特别深刻的那种,深刻到我们这些人懒得去思考,只能留给专门思考这些的人去思考了。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包含知识众多的哲学读物。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个方面。从古代的各种学说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无一不说,内容虽然多,看起来却一点都不觉讲得笼统。

众多说法中总是会有许些相驳的,可是谁说的都有道理。就像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罢,只要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懂得哪些是应该做到的,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就好了。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才可以努力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进发。

这本书我原本就陆陆续续,反反复复看了很长时间,搁置了好多一段时间,昨日突然拿起来,把后面的一部分草草的看完。虽然每一章讲的是一种学说的哲学看法与理解,可章章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只能承认我没怎么用心去看,之前看过的那些,也没记得多少。

再者我对于文言文太不感冒,大多找白话文看。好在这本书里白话文很多,文言文也有不少令我理解的。就像看诗词一样,小时候学习的时候觉得特别费力,现在再看,有的默默一想便知道就是这个意思,想记住也不是那么难了。其实终归是那会没成长,不理解不懂的原因。于这本书里的一些道理,也是这样,该懂的懂了,不懂的还是不懂,也有一些东西自己是知道的,却还是做不到。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修到了就得道了。

故,这样的一本书是适合看很多遍的。要慢慢的反复的去读,去思考,才能明白更深处的东西。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是书里的最后一句话,我理解为,人生在世,必须要去寻找一些答案,必要的不必要的,我们会在逐渐的知晓中成长,获得一些感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强大。要经过了这些沉淀的过程,心才算是真正的安静平和起来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读后感(篇3)

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不同的思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哪个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学就会往那个方向多靠一些。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读后感(篇4)

的盛夏至今,光阴何其匆匆!在学院一个又一个的日子,不知不觉快存满七年。高中语文教研员,这个常被戏称为“替人做嫁衣”的角色,在经历摸索、提炼,在尝遍酸甜苦辣之后,似乎走完了从喧嚣到平静的宿命。

懵懂不再,激情褪去,与“教研”的那份恩情是不是也会遭遇“七年之痒”?老实说,前一阵子,不能说心中没有倦怠。虽然一样在动口、动手、动脑,但动情的瞬间委实是少了、又少了下去。你的努力成全了别人的光芒,或者叫喊于众人之间,众人还你以敷衍甚或冷漠,那么,教研员们,我们的自我在哪里?当这些心灵的微光在脑海中划过的时候,我触碰到了自己的无助感和不高尚。

最近,有机会重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感觉居然一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而要深入理解之,阅历、契机皆不可或缺。很幸运,去年年末,在北京清华园的洗礼以及在南京师范大学后山流连时的诸多顿悟,已经为我从《简史》中获得精义设好了铺垫。于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世界里,获得了自我检省的最好机会,在道家乃至佛家在精神开释之下,也似乎找到了一条重新振作的道路。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氏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哲学有帮助,对我们借助哲学成为大写的人则得益更大。比如他所提炼的“内圣外王”四个字,可以启迪我们去准确进行教研员的身份定位。很多时候,我们要么冲得太前,要么退得太后,或者亢奋,或者萎靡,别人看不懂,自己的内心更是惶惑。实际上,中国历代圣哲都非不食人间烟火而终日山林漫游,独善其身的。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于前者,教研员要明白学习研究以及内涵提升的价值,话语权决定自你的人格魅力和学科素养;于后者,我们要懂得管理、指导之方法策略的重要性。两者一体两面,不分轩轾,不可或缺,我们要学习真正的圣人,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事务中陶冶性情,以培养自己接近圣人的品格。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对于教研员来说,“内圣”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仁爱之心。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道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品德完美便是“仁”一词的基本内涵。教研员常常躲在幕后,他之仁的实践首先要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然而,教研员之“仁”难在不仅“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可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头,也是它的完成。作为老师的老师,我们的内心要有衡量行为的一把尺,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实施“仁”,做一个忠恕有道的教研员其实不难,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内圣”的路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具体指引。《大学》所教导的自我修养方法,第一步便是“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第二步是“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现在,学院给教研员们创设的“格物”机会越来越多,但层出不穷的干扰和诱惑导致“用敬”越来越难。平衡两者关系,对所格之物善加取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对“内圣”的绵韧,“外王”因其刚性,最难坚持。当你刚刚从事教研工作时,会不知所措而处处有措,时间久了,挫折多了,渐而气馁,渐而无为。这种懈怠,与老庄之流的“无为”有很大的境界落差。我突然理解,道家名以“无为”,实则“有为”,而情绪低落者往往将“无为”做到表里如一,其实是很可悲的。

那么,坚持的动力从何而来?我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第二个砌砖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

也许你会艳羡于第三个工人的梦想与成就,也许你会鄙弃前两者的低俗和短浅,实际上三者之差别,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境界层面。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等境界: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个境界可以说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当你进入“天地境界”,亦慢慢接近了“内圣”,不仅自信满满,激情洋溢,而且面对“砌砖”的枯燥,既可以心无旁骛,也能够拾级而上,从而“世上最美丽的房子”就在你的手上一层又一层地耸立起来,你的人生境界也就高在天地之间了。

读书亦是行路,借《中国哲学简史》,我对教研员的身份认识突破滞涩,顺利地抵达了又一个彼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内圣外王”为训示,格物、用敬,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读后感(篇5)

摘要:冯友兰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为中国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哲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近百年来,他留下了许多哲学著作,成为研究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文献。

冯友兰自认为他的哲学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他的思想体系是以中国哲学为基础构建的,同时又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充满了浓郁的西方哲学色彩。

关键词:冯友兰孔子哲学观

冯友兰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长达七十多年,这期间内先后完成了《中国哲学史》、“贞观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十几部书。本文只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阐述一些读后的感受。

一、 冯友兰

冯友兰幼年受中国传统正规教育的启蒙,熟读过《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过《书经》、《易经》和《左传》。此外,他还阅读了父亲收藏的一些新书和出版物,初步接触到了世界新知识。冯友兰年轻时读过一些民主书籍,开始对逻辑和哲学感兴趣。

冯友兰年轻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的思想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开始创办期刊,后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这一时期,冯友兰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杜威实用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冯友兰哲学虽然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其思想基础和主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他一生的追求是复兴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学。

二、冯友兰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

冯友兰在书中明确承认孔子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肯定中国哲学中存在一个“道统”,即儒家道统。这些判断和评价表明,冯友兰在当时是勇敢而有创造力的。因为在经历了批孔反儒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有梁漱溟先生倡“新孔学”于其前,但如此明确地高度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冯友兰当是第一人。

冯友兰解释了“儒”,阐述了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对孔子的思想也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他详细分析了孔子的义、仁、义思想,忠恕之道,精神修养的发展过程。在他看来,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作”。

孔子讲《诗》,不只是练习应对,而强调其中的道德价值;孔子讲《书》,不只记其言语事迹,而注重于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训;孔子讲《礼》、《乐》,不只讲其形式节奏,而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所以,说孔子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以述为作”,而此种精神和倾向,传之于后来儒家,大都是努力以述为作,遂构成儒家思想之整个系统。

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体现的哲学观

1、哲学的内涵

冯友兰认为:“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的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哲学是要依靠人们的思与辩的。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反复的指出:“假使我们要只用一句话,说出哲学是甚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换句话说,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就是将人生作为思的对象,就是对于人生有所觉解。冯友兰认为人区别于禽兽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人对于他的生活有觉解。觉就是自觉,解就是了解,觉解就是人能够自觉他在做某事。

他把人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顺应自然本能、社会习俗以及个人习惯而行事,并不能觉解宇宙人生、社会道德价值,也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自然境界的人虽然是生活在天地之间,但其人生是被动的,其觉解程度是低级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于天地之间,任何事情对其都是毫无意义的,这是一种最低的人生境界。

功利境界的人对其行为已有了清楚的觉解,其做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冯友兰认为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不管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还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其主观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一己之利,并没有觉解到人生的道德观念,因此其境界只能是功利境界,而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中的人不仅清楚的觉解了其所做之事,而且对于人性亦有所觉解,他们已经认识到人性中涵蕴着社会性,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

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实现社会中“行义”行为,其的主观动机和目的都是求“义”的。天地境界的人拥有了最高最彻底的觉解,已认识到“天”,已经完全的觉解到人性和天性,进而觉解到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他的一举一动都与天地交融,不仅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宇宙。他的行为已经超越了现实的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的人遵守人生规律、道德之理、天地之理而行事,就是在履行人道与天道,天地境界的人也就成了社会中堂堂正正的人,也就是圣人。

2、哲学的作用

哲学的作用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一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关于哲学的功用,冯友兰一直都认为哲学能够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也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明确的指出,“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使人达到人的最高成就,成为圣人。哲学的最高价值,不在于使人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教人成为圣人的方法,在于“提高人的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超道德价值)” 以致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用就在于使人通过“觉解”成为“天地境界”的人。

如果一个人能成为圣人,他将实现他的终极价值。而冯友兰所谓的“圣人”,就是他所塑造的天地境界的人,是同时具有儒家圣人道中庸和道家圣人极高明的人格的“圣人”。

总的来说,冯友兰的哲学强调生命论。他的哲学虽然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但其思想的潜在基础仍然是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读后感(篇6)

论教研员的人生境界

奉贤区教育学院庄骏

2009的盛夏至今,光阴何其匆匆!在学院一个又一个的日子,不知不觉快存满七年。高中语文教研员,这个常被戏称为“替人做嫁衣”的角色,在经历摸索、提炼,在尝遍酸甜苦辣之后,似乎走完了从喧嚣到平静的宿命。

懵懂不再,激情褪去,与“教研”的那份恩情是不是也会遭遇“七年之痒”?老实说,前一阵子,不能说心中没有倦怠。虽然嘴、手、脑都一样,但情绪瞬间真的少了,也少了下来。

你的努力成全了别人的光芒,或者叫喊于众人之间,众人还你以敷衍甚或冷漠,那么,教研员们,我们的自我在**?当这些心灵的微光在脑海中划过的时候,我触碰到了自己的无助感和不高尚。

最近,有机会重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感觉居然一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的理论,要深入理解它,经验和机会是必不可少的。很幸运,去年年末,在北京清华园的洗礼以及在南京师范大学后山流连时的诸多顿悟,已经为我从《简史》中获得精义设好了铺垫。

于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世界里,获得了自我检省的最好机会,在道家乃至佛家在精神开释之下,也似乎找到了一条重新振作的道路。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氏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哲学有帮助,对我们借助哲学成为大写的人则得益更大。比如他所提炼的“内圣外王”四个字,可以启迪我们去准确进行教研员的身份定位。很多时候,我们要么冲得太远,要么撤退得太晚,要么兴奋,要么沮丧,别人看不懂,心里更是迷茫。

实际上,中国历代圣哲都非不食人间烟火而终日山林漫游,独善其身的。内圣人是指他的心致力于灵魂的修炼;外王是指他在社会活动中像国王一样。于前者,教研员要明白学***以及内涵提升的价值,话语权决定自你的人格魅力和学科素养;于后者,我们要懂得管理、指导之方法策略的重要性。

两者一体两面,不分轩轾,不可或缺,我们要学***的圣人,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事务中陶冶性情,以培养自己接近圣人的品格。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对于教研员来说,“内圣”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仁爱之心。一个人必须善待他人才能履行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道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品德完美便是“仁”一词的基本内涵。

教研员常常躲在幕后,他之仁的实践首先要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然而,教研员之“仁”难在不仅“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可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

“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头,也是它的完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有一把尺子来衡量我们的行为,并随时用它来衡量别人和我们自己。实施“仁”,做一个忠恕有道的教研员其实不难,孔子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内圣”的路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具体指引。《大学》所教导的自我修养方法,第一步便是“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第二步是“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现在,学院给教研员们创设的“格物”机会越来越多,但层出不穷的干扰和**导致“用敬”越来越难。

平衡两者关系,对所格之物善加取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对“内圣”的绵韧,“外王”因其刚性,最难坚持。当你只是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时,你会不知所措,到处都有办法。久而久之,会有许多挫折,并逐渐变得气馁和无所作为。这种懈怠,与老庄之流的“无为”有很大的境界落差。

我突然理解,道家名以“无为”,实则“有为”,而情绪低落者往往将“无为”做到表里如一,其实是很可悲的。

那么,坚持的动力从何而来?我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第二个砌砖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

也许你会羡慕第三个工人的梦想和成就,也许你会鄙视前两个工人的粗俗和短小。事实上,三者的区别并不是在技术层面,而是在领域层面。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等境界: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个境界可以说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当你进入“天地境界”,亦慢慢接近了“内圣”,不仅自信满满,激情洋溢,而且面对“砌砖”的枯燥,既可以心无旁骛,也能够拾级而上,从而“世上最美丽的房子”就在你的手上一层又一层地耸立起来,你的人生境界也就高在天地之间了。

读书亦是行路,借《中国哲学简史》,我对教研员的身份认识突破滞涩,顺利地抵达了又一个彼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内圣外王”为训示,格物、用敬,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读《张居正》有感:**道与术

放下kindle,一阵唏嘘,144万字的《张居正》读完,窗外月夜的宁静,反衬了心中的波涛汹涌。张居正的一生短短五十八年,尚不足一甲子,能开创万历初年的太平盛世,成就一番伟业,结局虽连累家人不保,却不能不说,熊召政笔下这铁面宰相真英雄的形象令人敬仰。

早在其初任首辅,”用术存正气,结党不营私”的气概,当是诸多立志治国平天下的”清流”毕生未曾参透的体悟和权衡。这其中的拿捏和掌握,确非寻常知识分子所能理解。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一己之力未必能做成什么事,是很多人都认同的。可是,一旦牵涉到人的认知,却不那么容易了,若是与价值观不甚相投的人共事或者合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思想也就阻止很多人的脚步。浊世浮生,不可能所有周遭的人都与我们价值观相投,所以交往的圈子受限,而自封于自己用道德判断画的圈子,是常见的情况。

却说这原本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小民百姓,一生不过三万日,哪有那么多大事要做,与一班老友,闲适度日也可。可是,若将这”道德判断”预先置于脑海中,对”另类”人士打入”人际冷宫”

则着实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影响力。

这一点,可以从张居正对”清流”与”循吏”的对比得到启示。”清流”历来学问高深,颇得真知,却不能任事,他人任事,从旁督察谏言多过实际行动。用俗话说的是”端着枪”在背后等着。

这等人在任何情况下,一旦发现有隙可乘,立即释放负能量。若是遇到借此玩弄权术之上级,常一拍即合。这一点,历代、当代企业,都未能幸免。

”循吏”则不然。以任事、成事为己任,而敢于任人唯贤,举贤而不避亲,用人上大开大合,不循常理,敢于破格。处事方式上,也不避君子小人之毁誉,用正道,且讲究术或方法。

曾经听过很多次”同流而不合污”的高论,彼时听来,不能从心而服,如今看来,确实高论。抛开一身清誉而勇于做事,这必是真正悟道之人方可有的体悟。

道与术的善恶没有区别。所谓听道不用的圣人,不可能真的存在,因为没有人是神。我辈可能或善于道或精于术而有分别,可是不能废此存彼,而应道术相合。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也如此。

试想,当年苏秦与张仪一个善于道,一个精于术,各为其志,却也都在其**鬼谷先生的”济天下苍生”的大愿之中翻腾,一个有着各类枭雄汇聚的团队,不太可能默默无闻。

道与术,在寻常人生中也可相安。夫妻之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谁能说善意的谎言一定是不好的呢?

明明”审美疲劳”,还会挖空心思寻找美,也可谓是一种别样修炼。这类术,举凡有智慧的男子都会使用,谁又能说不是善之道呢?

教子之道,与术也当融合。现在很多家长苦于孩子不愿看书,禁止孩子看电视,禁止玩平板电脑,把个阅读当成头等重要的任务来抓,道则道矣,孩子却不理睬,甚至叛逆。这就是不懂用术之拮据。

实际上,每个人看书,莫不从”有趣”开始。漫画书,小人书,在大人看来没有什么”意义”的书,却是最好的开始。从有趣,才能引发兴趣,读多了,自然懂得分辨,方能过渡到有意义。

最反对的当是阅读功利化。因为写作文需要而去读书,因为要在人前显贵而让孩子背诵唐诗,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教会孩子”走捷径”,”要面子”,哪有乐趣可言。家长放下人言,倾心于文字,这是道,与孩子一起阅读,找到乐趣,却靠术。

如此,带领孩子叩开书籍之门,不啻于引领他走入灵魂的旅程……

社会的浮躁,给”术”戴上太多层道德面纱,而浅薄的理解,又让”道”沦为保守清誉而裹足不前。阅罢《张居正》,不禁慨叹,这中间杂糅而明朗的,即是人间正道:

任事何曾惧人言,

功过不畏后人颠。

***来行正道,

沧桑只当若等闲。

《巨人的工具:凯文·凯利》读后感

本文作者:姜澍

凯文·凯利的思维技巧非常简单,我非常赞同,我有很深的感情:

一、100%专注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各种实时的微事务不断地削减着每个人的时间。人们的工作经常被打断:消息驱动、事件驱动、事件驱动,因此无法获得关注。

很多时间管理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都在协助人们管理高度专注的过程(至少在有限时间内)。

人们如何能真正找到那个让自己100%专注的事情?

就是需要找到那个让具体个人真正喜欢、魂牵梦绕、废寝忘食、全身投入的事情,这个事情可能是一个理想和志向,也可能是一份工作和爱好。

这个“立志”的过程引导我们找到关注焦点、找到那个最重要的那件事(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在高度专注、心无旁骛的情形下,人们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灵感、情感,都将被极大的激发,进入巅峰心流状态。正是在这样的场景下,人们才可能获得更好的行为结果和行为体验。

二、死亡倒计时

我们的平均寿命从一九四零年代的三十六岁提升到当前的七十多岁,人生仍然短得可怜。此时回看历史上的伟人,能在那么有限的生命里,完成“建立功业、创造知识、教育传承”,他们的人生是多么的光明璀璨,是多么的不可思议,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正是由于死的必然,才赋予了生的意义。如何渡过有意义的一生,渡过幸福、充实、有价值、完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一生,是每个人必然面对、长期追求、而且可以把握的人生命题。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心智成长、价值诉求、个人梦想,就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担当。

我想,有三个要素,才能进行有效的倒计时:一是要有理想,知道自己要什么;二是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三是要有知行合一的方法,敢想敢行动。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读后感(篇7)

哲学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意为“热爱智慧”。人们总会认为哲学是个晦涩难懂的概念,但是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我却真切地体会到了哲学的魅力所在。

当然,冯先生提到的不只是《论语》,也不只是儒法道三家的理论,他按照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将各个时期的哲学脉络编制成了一张巨大的知识网。

书中关于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章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书中说,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于是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为发展商业奠定下了基础。也因为他们是商人的缘故,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见识到不同民族的人,于是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不断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为了使货物更加畅销,沿海国家不断地改革创新,作为其中之一的英国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我想,世间万物必有其自然的因果规律。海洋国家因为沿海,所以发展商业。因为发展商业,所以发明数学,所以发动工业革命。这一连串的过程都应该归功与哲学。同样的,中国人过去是农,思想较为落后,这也可以解释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动工业革命,没有率先进入工业化的现代世界。中国人也有许多著名的发明创造,四大发明也传入世界各国。但是更多的中国人归于纯朴自然,很容易满足,因为农的生活方式就是顺乎自然的。中国人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当其他的国家逐渐开始兴起发达,中国人才开始觉醒,开始追赶。我想,是哲学让人类拥有了缜密的思维,一步一步地成就了繁荣的今天。

哲学家并非先天就拥有智慧,而是在不断地热爱并追求着智慧。正如作者所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事实上它就蕴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想,我们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读后感(篇8)

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的确!

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真好!

[优质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写作范例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写作范例”,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位名人这样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清楚,有人问我,我想给他解释,却茫然不解了。”有一群科学家,就是冲着空间和时间的神秘,不断地奋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为他是个身残志坚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得了卢伽雷氏症病,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到后来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虽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却用惊世骇俗、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目前最伟大的宇宙学说,解开了许多宇宙之谜。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万物的形成,人类及各种动植物的最初形态-成长-发展-衰亡的过程和轮回;就像草,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各种小草。它们在冬天会枯萎、发黄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们又能见到翠绿的草原,正是应验了一句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试想这不也是一种死亡后的重生吗?

在地球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个太阳系中,地球也只不过是千万星球中的一颗;而在宇宙中,太阳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一个,我们人类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回归到地球上的万物,不管是人还是植物,都会有终结而被取代的一天。因为宇宙是不规律的,正因为宇宙的不规律才有现在的太阳系、现在的地球以及现在的人类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辽阔苍穹,我们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尘,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沟通的尘土。而世界上亦没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对待自己的还是他们的错误,我们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颗微尘谦卑的心,给予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责备,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不规律的宇宙之中,我们需要互相理解!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优质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书心得(示范版)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优质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书心得(示范版)”,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在茫茫宇宙中,蕴含着神秘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藏在宇宙深处的事物,像磁铁般吸引着人们,激励人们的好奇心。在学校开展的科普书阅读活动中,我有幸读到了时间简史这部科学巨著,它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写的。书中介绍了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以及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这些神奇的宇宙奥秘在这本书中有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完后,我对神秘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甚至让我对世俗改变了看法。

一开始,我对科学不感兴趣,对于我来说,地球、宇宙实在太遥远了。可是看完这本书,我对千里之外的宇宙充满了兴趣,神秘莫测的黑洞,宇宙大爆炸,一个个字眼在我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这本影响这世界的伟大著作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正确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身边许多神奇的事物。在21世纪,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衡量身边的事物是很重要的,不相信歪理邪说,不迷信。所谓的天经地义,只是人们的盲目服从,并不成定果;所谓的天方夜谭,如今已成了事实,并不再是科幻。

我懂得了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创新是时代发展潮流,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东方不败。21世纪的青少年,要勇于创新,积极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开拓自己的眼界,不能只钻在书本中一味的学书本上的知识,多动手,多观察,多实践,是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创新。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人才,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做贡献。

鲁巴金曾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秋雨也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不被已有的思想而束缚,坚持创新,让创新在浩瀚的太空中任意翱翔吧。多读书来充实自己吧,拥有一本好书就是拥有了全部。

[优质读书心得] 时间简史读后感之二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读书心得] 时间简史读后感之二》,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今天,我看了现代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写的著作——《时间简史》。

这本书重点写了我的宇宙、宇宙和时间、量子物理与相对论、黑洞、时间箭头与时间膨胀这五个方面。

听说,当时霍金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全身瘫痪的状态下完成的。我想,霍金已经只有两个手指能动了,但他还是每天坚持阅读。这种坚定的意志力是常人不可有的。在轮椅上的霍金,虽然已经全身瘫痪了,但他的思绪飞出了太阳系,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

他写出了现代人最喜欢看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他还发明出了一套科学模组,成为了英国皇家研究院最早的会员。

霍金写的《时间简史》主要介绍了宇宙是怎样由来的到黑洞的形成。说起黑洞大家也应该知道,黑洞是由一颗恒星衰变只后,变成了白矮星,白矮星衰变了之后自然而然就变成了黑洞。同时黑洞也是宇宙中密度、引力的物体,它的大的连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现在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成功=99%的努力+1%的天份。就像霍金一样,不断努力,才能成功。

[优质读后感] 小说人类简史读后感其四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优质读后感] 小说人类简史读后感其四”,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尤瓦尔·赫拉利对金钱的看法。不论我们来自哪里,信仰如何,钱永远是全世界的共识。它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这个信任,书中所说,不同于宗教的“源于本心”,而是在“其他的人都信任”这个巨大的前提下达成的。

另外关于钱,其实书中也有一个论点我觉得对我很有启发。现在的我们看种姓制度、奴隶制度,只觉得那时的人没有伦理道德可言,无知而且傲慢。其实现在这种阶级歧视并没有被消除,而这个歧视就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异。富人永远可以用钱享受特权,而穷人不可以,就如以前白人孩子能够去上学,而黑人孩子却不能进入同样的学校一样。

而更重要的是,很多富和穷的差距,其实是从出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被定义的了。也就是说,我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和别人有了差距,这和我们所鄙视的被废除掉的歧视有什么差异?

但总有值得开心的地方:只有穷与富的差异,是可以被我们改变的。肤色无法改变、民族无法改变,但有没有钱,是所有人能力范围之内的,不过需要的努力程度不一样罢了。

这是我们智人现在做到的微小的,但非常重要的改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合集5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大家对于作品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独特的感觉,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

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不同的思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哪个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学就会往那个方向多靠一些。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2】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过去听人说这是哲学里的三大问题。然后还看过的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些理论。而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哲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哲学是个说太深奥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说简单却绝对不简单的东西。我觉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过程中的各种深究,特别特别深刻的那种,深刻到我们这些人懒得去思考,只能留给专门思考这些的人去思考了。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包含知识众多的哲学读物。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个方面。从古代的各种学说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无一不说,内容虽然多,看起来却一点都不觉讲得笼统。

众多说法中总是会有许些相驳的,可是谁说的都有道理。就像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罢,只要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懂得哪些是应该做到的,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就好了。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才可以努力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进发。

这本书我原本就陆陆续续,反反复复看了很长时间,搁置了好多一段时间,昨日突然拿起来,把后面的一部分草草的看完。虽然每一章讲的是一种学说的哲学看法与理解,可章章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只能承认我没怎么用心去看,之前看过的那些,也没记得多少。

再者我对于文言文太不感冒,大多找白话文看。好在这本书里白话文很多,文言文也有不少令我理解的。就像看诗词一样,小时候学习的时候觉得特别费力,现在再看,有的默默一想便知道就是这个意思,想记住也不是那么难了。其实终归是那会没成长,不理解不懂的原因。于这本书里的一些道理,也是这样,该懂的懂了,不懂的还是不懂,也有一些东西自己是知道的,却还是做不到。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修到了就得道了。

故,这样的一本书是适合看很多遍的。要慢慢的反复的去读,去思考,才能明白更深处的东西。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是书里的最后一句话,我理解为,人生在世,必须要去寻找一些答案,必要的不必要的,我们会在逐渐的知晓中成长,获得一些感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强大。要经过了这些沉淀的过程,心才算是真正的安静平和起来了。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3】

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的确!

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真好!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4】

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5】

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体现了杨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物”即为物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的确比“物”更重要。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体现。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

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读后感范文


以书为友,一生受益;以书为伴,一生充实;以书为乐,一生幸福。在读作品时,您一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读后感切忌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我们从写作品读后感中可以学习到什么?根据你的需要,编辑精心整理了《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读后感范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读后感范文【篇1】

柯老师推荐我们看《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我对其中的“弄鬼记”印象最深刻了。他们为了装神弄鬼,将床单铰了两个大洞,顶在头上来装鬼,真逗。小朋友最爱玩这样的模仿游戏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次游戏。一天,表弟王文鑫来我的外婆家,她最喜欢玩电脑上的《超级玛莉》的游戏了。可是大人们总说:“玩太长时间的电脑不好。”

于是,我对王文鑫说:“我们来玩现场版的《超级玛莉》吧!”王文鑫听了非常惊奇,忙问我:“怎么玩?怎么玩?”我把我的游戏设想告诉了他。于是我们就开始行动了。我们几乎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家里所有的椅子、凳子都搬到客厅排成一条长龙,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最后又把妈妈给我买的小帐篷拿出来放在终点,这样超级玛莉跳跃的地方就做好了。

跳高,跨低,我们玩得真开心。可才没玩几次,外婆就买菜回来了,唉,我们的计划泡汤了。外婆说:“家里怎么这么乱呀?我出发前才刚刚整理过呢!”我们只好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恢复原样。

唉,我们小孩玩得很开心的事情,为什么到了大人那里就变成了不可以做的事情呢?这难道就是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吗?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读后感范文【篇2】

我读了《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这篇故事。我喜欢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因为他们非常有趣、搞笑、好玩。

这本故事书中最有趣的是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吃苹果大赛》这个故事,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吃苹果比赛,吃到两个人肚子疼、拉肚子,两个人争着上厕所。我还和小姐姐克拉拉把爸爸妈妈新鞋子和新衣服捐献出去了,搞得爸爸妈妈哭笑不得。

我觉得《添乱》这个故事也最有趣。因为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想证明我们是乖孩子,于是我们又帮爸爸妈妈擦鞋子。我们从客厅搬到儿童间擦鞋子,又从儿童间搬到厨房里擦。结果猫和狗把鞋油踩得家里到处都是黑色、棕色的脚印。爸爸妈妈回来没有说我们是乖孩子,反而还把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臭骂了一顿。而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觉得是小狗和小猫添乱了,出了问题应该小猫和小狗负责。在这里,我觉得孩子帮助爸爸妈妈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能添乱,如果添乱了,爸爸妈妈反而会更辛苦的。所以,在帮助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要认真和小心翼翼。

我觉得我和克拉拉有时是好孩子,因为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把爸爸妈妈新鞋子和新衣服捐献给了穷苦的人家。还有我们有时候会帮助爸爸妈妈干活。但是,又有时候小姐姐克拉拉老是出鬼点子添乱。这是不好的行为。因为这样会让爸爸妈妈更辛苦的去收拾、整理。

很可惜我没有做过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做过的那些有趣的事情。但是,我很想和他们一样,做那些有趣的事情,这样我会更加开心、更加快乐!

我喜欢这本有趣的、搞笑的书!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读后感范文【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书中讲了小姐姐克拉拉和弟弟之间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很有趣,在我忍不住大笑的时候,又明白了许多道理。

书中的主要人物是小姐姐克拉和我,而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书中的我叫什么名字呢?一直读到最后,我心里这个迷惑不解的问题终于水落实出了。原来这个书中的我是一个名叫克拉克拉的小男孩儿。

本书中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是一对可爱的淘气包。我们把小狗嗅嗅染成了一半金黄色一半黑色;为扮鬼把床单剪了两个洞;到处寻找跳蚤妄想成立一个跳蚤马戏团这些小故事逗得我捧腹大笑。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还是一对善良、爱动脑筋的机灵鬼。我们把积蓄好久的钱送给了没有钱的托尼叔叔;把妈妈的新外套爸爸的新皮鞋都捐给了穷人;巧妙地让吸尘器推销员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让我笑过之后又明白了许多道理。

其实,他们有时也想给大人帮忙,可是最终还是越帮越忙,变成了帮倒忙。有一次,他们等爸爸、妈妈出门后,想把家里的皮鞋都擦一遍,结果却弄的家里尘土飞扬,而且他们家的鞋油被小猫小狗弄的墙上、地上到处都是,结果还是逃不过一顿臭骂。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童年,我会珍惜现在的童年时光,认认真真地学习,高高兴兴地玩耍。像克拉拉和她的弟弟那样过一个无忧无虑和快乐的童年。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读后感范文【篇4】

今年二年级我们规定了必读书目——《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要想和孩子们有共同讨论的话题,我必须投入其中,随后我便拿起了这本书,从第一张开始就把我吸引住了!我坐那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真是太有趣了,真想让自己也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中描写了两个小孩子,姐弟二人的生活片段。一件件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结果总是让人啼笑皆非。这本书并没有把景物,人物写得多好、多详细。但是每一篇文章都围绕着主题来写的,主人公正是他们两个。书中点点滴滴勾勒出克拉拉的自信,聪明伶俐,善于制造问题,鬼主意多;而她的弟弟则是姐姐的坚定追随者,和姐姐一起胡闹,经常被姐姐捉弄,虽有反抗却但成效甚微的调皮孩子。但是在他们的世界中,无论事情对错好与坏,没有家长更多的训斥和一味的说教,而更多的是理解,并教会他们如何成长……

书中的姐姐克拉拉总是想方设法捉弄小弟弟,不是给他剃光头就是给他染颜色,做了什么错事她也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弟弟身上,当然要是心血来潮,他们俩也会一起做好事。

从两个小家伙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我们自己孩提时代的身影,我喜欢他们俩,喜欢他们的那一颗纯洁无比的童心。童年就应是如此,会搞怪,会恶作剧,会无限的幻想!我们不能剥夺孩子们的玩乐,天真善良的他们就算是做错了再大的事也是出于好奇,所以请您多多理解自己的孩子!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读后感范文【篇5】

调皮聪明的克拉拉

——读《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有感

妈妈的话:童年永远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无论你做了什么,好的,坏的,对的,错的,大人都会用一颗慈爱、宽容的心来理解你,包容你,直到你长大为止。如果时光能倒流,真想再当一回小孩,多么幸福,多么自由啊!

这个寒假,我和妈妈一起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克拉拉。告诉你,她可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而是一本书上的一个女孩哦!我说,我从来也没有看见过那么调皮聪明的女孩,妈妈说她也从未见过。不信,我就讲给你听听吧!

先来说说克拉拉调皮的时候吧!有一天,克拉拉来到小弟弟那里,告诉他冰箱里有一个妈妈为两个姨妈准备的大蛋糕,我们去偷吃去。于是,他们就跑到冰箱前,拿出大蛋糕,她告诉小弟弟蛋糕可能变质了有毒,小弟弟信以为真,就和克拉拉舍己为人,把蛋糕的外面一层给吃了。接着,小姐姐又告诉小弟弟蛋糕里面也可能也有毒,于是,他们又把里面那层也吃了。这时妈妈回来了,她看到蛋糕的“惨状”,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索性让他们吃个够,吃到肚子爆炸为止。他们一听这话,乐坏了,就毫不犹豫地把整个大蛋糕吃得精光,直到躺在地上动弹不得为止。你说,克拉拉调皮不调皮?

当然,克拉拉也有很聪明的时候。一天,克拉拉和她的弟弟去考问弗罗拉大婶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弗罗拉大婶不好意思告诉他们真相。于是,克拉拉和弟弟先后说小孩子是从商场里买来的,是仙鹤送来的,是从卷心菜里生出来的。弗罗拉大婶都一一说对。最后,克拉拉说出了真相,小孩子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搞得弗罗拉大婶不知所措。你们说克拉拉是不是很聪明,连大人都蒙不了她。

我很喜欢克拉拉这个女孩,看到她我就会想到自己,因为我也是一个调皮聪明的“克拉拉”。不过,我的调皮比不上她,她的聪明比不上我。我觉得当个小孩真有趣!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读后感范文【篇6】

懂爱的孩子。在姨妈要到他家做客时,他们为了姨妈不被毒到,甘愿“以身试毒”尝蛋糕。这在我们家长看来是多么地荒唐,他俩只是找了一个可以吃蛋糕的理由而已啊!

但并非如此。他们尝试蛋糕,从一个面开始,“我们很努力地把蛋糕的其他几面都尝过了”,中间部分也尝了。而且在蛋糕中间挖了一个很深的洞,一直挖到蛋糕的最底下。为什么挖到蛋糕的最底下?这不正是反映出了他们的担心:蛋糕是不是有毒!

在蛋糕被吃完后,他俩并排躺在床上,卡拉拉叹着气说:“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这蛋糕不对劲。”哈哈……这可爱的孩子跃然纸上,她那里是偷吃蛋糕,分明是在“以身试毒”啊!

他俩在有了存钱罐后,很长一段时间回去找托尼叔叔得到一欧元。但有一个早晨当他们又见到托尼叔叔时,并没有得到钱,因为托尼叔叔没钱了。克拉拉和弟弟把存钱罐打破,把里面的钱送给托尼叔叔时,他们好美。小小的心灵,闪光的爱啊!

纯真的孩子。克拉拉“驯养了”跳蚤,这些跳蚤果然很是“认人”,只是扑到了前来的客人身上。克拉拉说:“……看,跳蚤没有咬我们自己家的人,它们真的被驯服了。”

当爸爸和妈妈去爱玛姨妈家,家里只剩下他们俩,他俩听到来自床下的声音时,他们决定把小偷抓住。

“我以前很会咬人的,那时我还小,我已经很久没有咬过人了……卡拉拉从厨房找出一把切面包的刀,我用叉子当武器……卡拉拉大声喊,小偷,投降吧!你被发现了。马上从床底下出来!”多么纯真的孩子,多么“神武”的防御武器。

面对托尼叔叔家里说脏话的鹦鹉皮卡,克拉拉突然很是为托尼叔叔的宝贝苏珊娜担心“……她正在学讲话,她肯定会跟着皮卡学到所有的脏话。这就太糟糕了。”于是给小小的苏珊娜堵住了耳朵。

“为什么托尼叔叔的鹦鹉素质这么没有教养,我不知道。我的小姐姐克拉拉说,她小时候一定没有被教育好。”连孩子都知道的道理:教养,应从小抓起。

细心的“熊”孩子。在他们想练习飞行时,他俩从地下室找到了竹筐,抬进房间。把爸爸的一大卷钓鱼线剪掉用完。考虑到鸽子都能飞起来,他们把线剪得长短不一,“鸽子就不会挤到一起,就都能飞起来。”这绝对是两个思维缜密,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书籍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不妨细细看来。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