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故事
1、高校在校大学生每个月都可以得到22.3元的副食品价格补贴:
2、到目前为止,全日制国家计划内培养的研究生不用交学费,而且每月还得到几百元的生活补贴;
3、一直以来,国家在高校对大学生设立了多种奖学金,包括优秀生奖学金、困难家庭学生奖学金、特殊专业奖学金等等,每月从一百多元到几百元不等:
4、为解决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的担保问题,国家设立了风险补偿基金,由财政、高校各出资二分之一,推动各个商业银行为高校困难家庭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5、2005年起,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杂费、课本费,对寄宿生还给予生活补贴。
那么上面这些补贴、奖学金等等,是由谁提供资金呢?翻开《财政学》课本,你就能捅破蒙在这些现象上的窗户纸。由于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而且与我们大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透过这些现象,分析它们的共同本质,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学、财政学的理论和知识。
对于财政的产生有多种观点,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国家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国家意志论、社会共同需要论等,其中国家分配论认为
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而西方国家自1776年亚当·斯密创立财政学以来,经历了200多年,斯密认为财政是国家维持社会治安、支持自由竞争的工具: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财政是国家干预经济、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理论界对财政学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出现了“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等新观点。不管观点发生什么变化,有一点是背定的,那就是,财政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财政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正如上面的例子中与学生读书有关的现象中,始终少不了政府这个重要角色的参与,也正是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国家支持教育的政策得到了落实,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样看来,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就变得具体了,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不妨多联系身边的小事思考,你会有不少意外收获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