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辽宁省沈阳市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5-01-10 来源:哗拓教育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经营主体加速融合,帮助经营主体重构组织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跨界发展,在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比如,海量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够充分揭示市场信息,促进资源精准配置和动态调整,进而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又如,随着平台经济发展壮大,不同经营主体通过平台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用资源,在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着眼于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要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管理模式信息化、产品服务个性化转型,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如电子商务、数字金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大大丰富实体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推动经济结构迈向多元化和高级化;能够推动产业链向网络化、平台化方向发展,帮助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和竞争力。为此,要发挥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而且使创新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域或行业,呈现出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了创新的整体效能。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重要抓手,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有利于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新征程上,我们要着力提高信息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实体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现已成为维持经济健康和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数字经济以其数字化、网络化特征为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支撑。若想促使实体经济向高端化、多元化领域发展,实现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发展变革,需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对数实融合的发展机理进行系统剖析(见图1),则要以数字经济的基本性质为切入点。

首先,数字经济是以网络为载体,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对数据这一生产要素进行有效使用来实现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的新型经济形态。它凭借对数据要素的依赖和网络虚拟化共享的特性,使企业对海量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和使用,以此来促进边际效益提升,使企业进一步了解当前业务现状,为后续制定发展目标指引方向,提供原动力。

其次,数字经济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核心技术发展的经济模式。数字技术的快速流通性能使企业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以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及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来获得市场发展优势。同时,数字技术不受时空限制,企业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平台化合作,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及业务流程复杂性,通过平台共享进行供需信息对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解决供需匹配的结构性问题。

最后,数字经济具有的高技术和高融合性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效率提升和产业有机整合。数字技术在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参与,使企业对产品的质量得以把控,对人力、资金等资源进行合理调度,促进企业运营效率提升和业务精准开展。同时,数字产业向其他产业融合渗透形成的新产业、新模式,加快实现了产业的纵横向整合,有助于规模及范围经济的形成,使实体企业业务范围得以拓展,产业业态更加丰富。

随着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产业发展对数字技术提出的要求将会更高,这有利于促进数字技术的优化,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动力会随之增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数字经济的内部结构已出现倾斜,产业数字化占比已连续两年超过80%,由于产业数字化是体现传统产业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获得效益提升的部分,因而,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能使产业数字化的地位更稳固,在转型过程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将为数字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更利于促进其快速发展。

(摘编自《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测度及差异研究》,作者王杨孟秋、章迪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更能催生新的产业,使核心产业规模增长,相比较而言,对传统产业影响不大。

B.经济结构多元化能够推动产业链向网络化、平台化方向发展,实现联盟合作和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竞争力。

C.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经营主体加速融合,通过平台共享,企业可进行供需信息对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D.数字经济具有独特优势,凭借其自身不受任何限制的特点实现跨界融合,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鼻子”“压舱石”运用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象,阐述道理形象生动。

B.材料一的最后一段论证了数字经济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与策略,富有前瞻性。

C.材料一列举了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与日常生活接轨的新业态,增强文章说服力。

D.材料二首尾段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明晰谨严。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品行业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助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创品牌,这些充分体现数字经济“广覆盖性”的特点。

B.当前,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的占比超过80%,这意味着传统产业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获得效益提升的空间正在逐渐增大。

C.实体经济借助数字经济的支撑实现转型,很好地印证了《宋史》中“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这句话。

D.《证券日报》刊载的新闻《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倍增效应,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4.下列对材料二中图1空缺部分的补充,依数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实现供需匹配促进技术优化

B.数字经济实体经济促进技术优化实现供需匹配

C.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实现供需匹配促进技术优化

D.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促进技术优化实现供需匹配

5.请结合材料分析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月(节选)【注】

柔石

六年前,萧涧秋和陶慕侃一起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走各路了。在这六年之中,萧涧秋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大部分的疆土。但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所以答应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的故乡,可是他从小就死了父母,孑然一身,只跟着一位堂姊生活。不料,堂姊在他临毕业的一年也死去了。他在人间更加孤独,没别的朋友。陶慕侃倒还是和以前一样记着他,时常与他通通信,而且也佩服他的学问,所以趁着学校的扩充,再三要求他到芙蓉镇来帮忙。

他喜欢孩子,所以应了下来。况且他将学校观察一番之后,更觉得满意。这座学校的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新造的,半西式的;布置,光线,都像一座学校。陶慕侃为他选定的房间靠近小花园,当时他打开窗,就望见梅花还在落瓣。他觉得自己愿意在这住两三年,也可能更久。他在房内走了两圈,似乎他的过去,没有一事使他挂念,他要在这里新生了,从此新生了。

因为一星期的旅路劳苦,他就上了床想睡下去。可是,他的性情使他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所以,这时,他三小时前在船上所见的一幕,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他脑内复现了:

从海市到芙蓉镇,三个小时,他坐在统舱的栏杆边,眺望两岸的衰草。他对面,是一位青年妇人,身穿着青布夹衣,满脸愁戚的。她虽大方而温良,可是从她的两眼内,可以瞧出极烈的悲哀,如夏午骤雨一般。她的膝前倚着一位约七岁的女孩,眼秀颊红,小嘴如樱桃,非常可爱。正掂着手里的橘子玩,好似橘子的红色可以使她心醉。妇人怀里还抱着一个约两岁的小孩。一位老人,就向坐在她旁边的一位老妇问:

“李先生到底怎么哩?”

那位老妇凄惨地答:

“真的打死了!”

“真的打死了吗?”老人惊骇地重复问。

“可怜真的打死了!什么惠州一役打死的。听说惠州城,铜墙铁壁那样坚固,里面又排着阵图,李先生这边的兵,打了半个月也打不进去。李先生愤怒起来,可怜的孩子,真不懂事!他自讨令箭,要一个人去冲锋。说他那时,一手提着机关枪,腰里佩着一把钢刀,藏着一颗炸弹,背上又背着一支短枪,真像古代的猛将!说起来吓死人!就趁半夜漆黑的时候,他去偷营。谁知城墙还没有爬上去,那边就是一炮,接着就是雨点似的排枪。李先生立刻就从半城墙上跌下来,死了!”老妇人擦一擦眼泪,继续说,“惠州倒是打下来了。城内的敌兵,见这边有这样忠勇的人,吓破了胆,都逃散了。不过李先生终究给打死了!”她语气和缓一些,说:“我们这次到上海去,也白跑了一趟。李先生的行李衣服都没有了,抚恤金一时也领不到。他们说上海还是一个姓孙的管的,他和守惠州的人一边的,都是李先生这边的敌人。所以我们也没处去多说,跑了两三处秘密的、不像衙门的地方。他们告诉我,抚恤金是有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我们白住在上海也费钱,只得回家。”稍停一息,又说:“可怜她们母子,不知怎样过活!家里一块田没有,屋后一方菜园也在前年卖掉,给李先生做了盘缠。两年来,他也没有寄回家一个钱。现在竟连性命都送掉了!李先生是个有志的人,人又非常好。他去当兵,是骗了他的妻去的,对她是说到广东考武官。谁知刚刚有些升上去,竟给一炮打死了!李先生的身体,他的朋友看见,打的和蜂窝一样,千穿百孔,血肉模糊,哪里还有鼻子眼睛,说起来怕死人!”

两旁的人都听得摇头叹息!

这时,那位青年寡妇,止不住流出泪来。老妇人说到末段的时候,她更低头看着小孩的脸,似乎小孩的白嫩的脸包含着未来的隐光,可以安慰一些她内心的酸痛和绝望。女孩仍是一味玩着橘子。一时她仰头向她的母亲问,

“妈妈,家里就到了喔?”

“就到了。”

妇人轻轻而冷淡地答。女孩又问,

“到了家就可吃橘子了喔?”

“此刻吃好了。”

女孩听到,简直跳起来。随即剥了橘子的皮,将红色的橘皮在手心上抛了数下,藏在她母亲的怀里。又将橘子分一半给她弟弟和母亲,一边自己吃起来,又抬头向她母亲问,

“家里就到了喔?”

“是呀,就到了。”

妇人不耐烦地。女孩又叫,

“家里真好呀!家里还有娃娃呢!”

这样,萧涧秋就离开栏杆,向船头默默地走去。

船到埠,他先望见妇人,一手抱着小孩,一手牵着少女。那位述故事的老妇人提着衣包走在前面。她们慢慢地向一条小径走去。

这样想了一回,他从床上起来。似乎精神有些不安定,失落了物件在船上一样。站在窗前向窗外望了一望,天已经刮起风,小雨点也在干燥的空气中落下几滴。于是他又打开箱子,将几部他所喜欢的旧书都拿出来,整齐地放在书架之上。又抽出一本古诗来,读了几首,要排遣方才的回忆似的。

(有删改)

【注】《二月》最初发表于1929年,中国尚处在剧烈动荡期。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重创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而上海作为多方外国势力的盘踞地和各种思想潮流的交汇地,形势更为复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涧秋决定落脚芙蓉镇,是因为他厌倦了漂泊,好友又发出了邀约,而他自己也喜欢孩子和这里的环境。

B.老妇的叙述中夹杂着“说起来吓死人”“怕死人”这类评说,反映了普通百姓对残酷战争的恐惧心理。

C.青年寡妇对待怀中男孩儿和身边女孩儿的态度截然相反,主要是由于乡土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D.李先生的英勇献身及其家人的遭遇,使革命义士的巨大牺牲真实可感,使底层民众的辛酸苦楚如在目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简笔交代了萧涧秋的身世经历,保持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并与后文关联甚密。

B.文中的血色和橘色,与整体素淡的色调形成视觉冲击,富有暗喻性,意味着生命的陨落。

C.年龄稍大的女孩尚不谙世事,单身母亲养育儿女的艰难可想而知,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

D.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或清新恬静,或阴郁压抑,暗示了主人公萧涧秋的心境变化。

8.学界普遍认为萧涧秋身上有作者的影子,正如鲁迅先生评价柔石“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请结合文本分析萧涧秋的形象如何印证了这一评价。(4分)

9.嵌套式叙事结构,是通过不同时间线或不同视角的叠加,使一个主体故事包含一个或多个次级故事。请简要分析本文嵌套式结构的表现方式及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自此保安黎献,谨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

(节选自《宋·叶隆礼·契丹国志<澶渊誓书>》)

材料二:

真宗皇帝亲御六师,胜虏于澶渊。知其有厌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古者戎狄迭盛迭衰,常有一族为中国之敌。汉文帝待之以和亲,而匈奴日骄。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谓之天之骄子,非一日也。今朝廷之所以厚之者,不过于汉文帝,而虏弭耳驯服。契丹据有全燕,擅桑麻枣栗之饶,兼玉帛子女之富,重敛其人,利尽北海,而又益之以朝廷给予之厚。贾生所谓三表五饵,兼用之矣。被氈饮乳之俗,而身服锦绣之华,口甘曲蘖之美,至于茗药橘柚,无一不享,犬羊之心,醺然而足,俯首奉约,习为礼义。吾无割地之耻,而独享其利,此则天意,非人事也。

昔唐天宝之乱,朔方、河陇之兵起而东征,吐蕃乘虚袭据郡县。唐内苦藩镇皆叛,置而不问,百年之间,兽心猖狂,无复顾忌。理极而变部族内渍而唐土遗黎解辨内麫中原未尝血刃,而壤土自复。今吾不忍涂炭生民,而以皮币犬马结异类之欢,推之天理,倘亦有唐季吐蕃之变乎?

(节选自苏辙《历代论·燕蓟》)

材料三:

自古创业之君,皆有敌国相持之忧,命将出师,兵交于外,而中不失其所以为国者。故其兵可败,而其国不可动,其力可屈,而其气不可夺。今天下一家,二虏且未动也,而吾君吾相终日皇皇焉应接之不暇,亦窃为执事者不取也。昔者大臣之议,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而议者方将深罪当时之失,而不求后日之计,亦无益矣。臣虽不肖,窃论当今之弊。

(节选自《东坡应召集》卷第一策略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理极A而变B部族C内溃D而唐土遗黎E解辫内嚮G中原H未尝血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疆界,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中的“封”字用法不同。

B.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字词义相同。

C.人事,人的作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岂非人事哉”中的“人事”意思相同。

D.置,搁置的意思,与《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中的“置”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签订澶渊之盟这件事上,北宋态度积极,北宋皇帝认为两国签订的盟约应该世代守护,永远传承下去。

B.真宗亲自率领大军,在澶渊之战中击败了契丹军队,最终与敌人达成了和解,百数十年没有重演割让土地的耻辱历史。

C.历史上对待周边民族的态度,无论是汉文帝、武帝对待匈奴的策略,还是唐朝纵容吐蕃,都给国家带来了祸患。

D.苏轼认为过分追究过去战略上的错误是没有必要的,正如自己在很多方面也比不上父辈,因而仅就时弊谈自己的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4分)

(2)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4分)

14.苏洵写《六国论》的历史背景也是北宋向契丹等国缴纳“岁币”,请结合课文及材料简要概括父子三人在“岁币”问题上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南郑①马上作

陆游

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②气象尚峥嵘。

迷空游絮凭陵去,曳线飞鸢跋扈鸣。

落日断云唐阙废,淡烟芳草汉坛平。

犹嫌未豁胸中气,目断南山天际□。

【注】①南郑:自古为军事重镇,南宋时的抗金前线。②通都:四通八达的大都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照应题目,交代出游的时节地点:暮春之际,诗人在南郑城邑信马出行。

B.颔联视听结合,诗人眼见柳絮飞舞,蒙蒙扑面;耳闻风筝放飞,呼呼作响。

C.颈联虚实相生,在落日断云、淡烟芳草之中,诗人回想起南郑昔日萧瑟景象。

D.尾联从“南山阻断诗人视线”的句意以及韵律的角度考虑,缺字可填“横”。

16.作者在马背上吟就此诗,采用“走马赏景”的方式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恕”可以作为一个人终身奉行的行为准则,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如画的江山激起苏轼“一时多少豪杰”的畅想,《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寥廓之景,引发了“客”对赤壁大战的回顾。

(3)在礼乐之邦,乐器与人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密切相关,古诗文中,我们随处可见乐器与情感相生相伴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武侯祠大概不是杜甫曾到过的武侯祠了,似乎也不见霜皮溜雨、黛色参天的古柏树,但我还是很喜欢现在的武侯祠。武侯祠气象森然,很能表现武侯的气度。这是我所到过的祠堂中最好的。这是一个祠,不是庙,也不是观。武侯塑像端肃,面带深思。两廓配享的是蜀之文武大臣,武将并不剑拔弩张,故作威猛,文臣也不那么飘逸有神仙气,他们只是一些公忠谨慎的国之干城,一些平常的“人”。武侯祠的楹联多为治蜀的封疆大员所撰写,不是吟风弄月的名士所写,这增加了祠的典重。毛主席十分欣赏的那副长联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确实写得很得体,既表现了武侯的思想,也说出撰联大臣的见识。在祠堂对联中,可算得是写得最好的。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化用了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如果将其改写为“似乎也不见锦官城外的森森古柏”,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述了武侯祠内大臣塑像的特点,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有不少被当成蔬菜的植物,人们乍一听它们的名字,似乎耳熟能详,但如果真给这些植物一个具体描述,往往又说不太清楚。譬如《红楼梦》八十七回中,林黛玉病了好些日子,紫鹃专门熬了清淡米粥,雪雁则又特意询问:“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拌些麻油醋可好么?”病恹恹的黛玉点头应道:“也使得,只不必累赘了。”

雪雁口中的“大头菜”便是这样一种令人感到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的蔬菜。这种由加工植物根茎而成的咸菜,吃起来脆爽开胃,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像黛玉这样食欲不佳的人,拿来佐餐最是合适的食物。只是,这美味的“大头菜”究竟来自何种植物?很多人仍是云里雾里。

大头菜的学名叫芜菁,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草本植物。除了“芜菁”这个颇具艺术气息的名称,_①_,如大头芥、狗头菜、诸葛菜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芜菁具有抗缺氧、抗疲劳、抗肿瘤、降血脂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看来,林黛玉用大头菜佐食,不仅可以增加她的食欲,_②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红楼梦》一书中描写或者提及的相关植物共有二百多种,“大头菜”只是冰山一角。这些植物的作用除了可以食用、入药、观赏,还可服务于塑造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环境或者情节,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中,武侯祠那副长联深受毛主席欣赏,其中“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一句意味深长。“势”可以指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也可以指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决策者只有详究、考察它,才能“用力少而成功多”。同时,“势”是不停变化的,于变化中有微妙的契机,故而“深思”为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一)1.C(A.材料一第三段提到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巨大。B.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推动产业链发展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结果。D.材料二第二段提到数字经济以网络为载体,依赖数据要素,并非“不受任何限制”。材料二第三段“数字技术”不受时空限制。)

2.D(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A(体现的是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

4.A

5.①建立高效安全的数据共享、流动机制,健全常态化监管制度,持续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②加强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③既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也要攻克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抢占发展制高点。(每点2分)

(二)6.C(母亲“重男”在原文依据不足,她对女孩的不耐烦只是因为当时的心境使然,并非真正的“轻女”。)

7.B(对“橘色”的理解有误,可将其理解为“于绝望中见希望”。)

8.①萧涧秋表面上看起来孤冷、忧郁:萧涧秋的人生经历使他不热衷于交游,几乎没有朋友,旅途中并不攀谈,可见其孤冷;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的事情,可见其忧郁。这些使他看起来很有些悲观的气息。(2分)

②实际上萧涧秋仁爱、有同理心:他爱孩子,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在听闻他人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会产生难以排遣的牵挂,对社会现实有回应,可见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孤冷,内心是温暖善良的。(2分)

9.(1)本文的主体故事是萧涧秋受邀来到浙江芙蓉镇任教。通过萧涧秋回忆的方式,引出老妇人的讲述,叙述了李先生在战争中牺牲以及家属讨要抚恤金而不得的遭遇。再通过老妇人回忆的方式,追述了李先生遇难前两三年中的一些事情。(3分)

(2)这种结构避免了小说叙事单一(平铺直叙),使情节自然转承而富于变化,增加了叙述视角,内容真实而丰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主题。(3分)

二、(一)10.BDG

11.D(置:搁置/放弃,丢下;A.封:疆界/使动;B.克:能够;C.人事:人的作为。)

12.D(“不肖”是谦辞,苏轼并没有真正与父辈作比较。)

13.(1)汉武帝依靠征伐的手段抵御少数民族,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天天衰弱。(以,介词结构后置;日,做状语,一天天;病,衰弱、衰落、衰败、疲敝、穷困。每点1分,句意1分。

(2)因此每年花费数十百万的钱财,来资助强敌,这是已经发生了(过去所犯)的错误,无法挽回的悔恨。(金缯数十百万,定语后置;资,赠给,给予,供给,提供给;咎:错误,过错,过失。每点1分,句意1分。此题的句意分主要看后两个句子,翻译准确给1分。

14.苏洵的观点在于岁币这类贿赂行为,最后会导致亡国;苏辙的观点在于岁币可以满足敌人,使国家安定;苏轼观点在于贡献岁币是鼠目寸光,没有从长远考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北宋皇帝向辽国皇帝恭送誓书:共同遵守诚信,虔诚地奉行和维持友好的同盟关系,并依据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实际情况,来资助军队费用。每年提供二十万匹绢,一十万两银,不再特别派遣使者专门前往北朝,而是由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人员负责将岁币(银、绢等财物)送到雄州交割。从此保障民众中的贤者安全,谨慎守护边疆,对天地神祇和宗庙社稷发誓,子孙后代共同遵守,永远传承下去,如果违背此盟约,将不得享受国运昌盛。明亮的天空可作见证,如有违背天诛地灭。来自远方的誓书已经陈述了其中详尽的内容,专门等待您的回复,不再多言。

材料二:

真宗皇帝亲自率领军队,在澶渊之战中打败了敌人。知道敌人有厌战心理,于是略微用金银财宝安抚他们。敌人欣然接受,每年派遣使者,修复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到现在已一百多年,北边的百姓不知道战争为何物。这种情况在汉唐盛世中也没有出现过。在古代,戎狄(西、北的少数民族)交替着兴盛与衰败,常常有一个族群成为中原(中央)政权的主要敌人。汉文帝采取和亲政策来对待他们,匈奴逐渐变得骄傲自大起来。汉武帝依靠征伐手段来抵御少数民族,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天天衰弱。人们称他为“天之骄子”,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如今朝廷用来厚待少数民族的付出,不超过汉文帝,而敌人就已经俯首帖耳了。契丹占据了整个燕地,掌握丰富的桑麻枣栗,同时也有丰富的玉帛和人口(也可指年轻的壮丁奴婢),向它的百姓征收重税,占有北海所有的利益,又加上宋朝丰厚的赠予。贾谊所提出的“三表五饵”策略,被同时使用。保持披毡饮乳的习俗,却身穿锦绣华丽的衣服,口中品尝佳酿(美酒)的美味,至于名贵的茶叶药材桔柚之类的果品,没有一样享受不到的,像犬羊一样的心思,已经感到满足,低着头遵守约束,惯常成为了礼义。我朝没有割让土地的耻辱,却单单享受到了这样的好处,这是上天的意旨,而不是人的努力能做到的事情。

从前唐代的天宝之乱,朔方、河陇的军队出发东征,吐蕃也乘虚突袭占领了一些郡县。唐室对内苦于藩镇纷纷割据反叛,却置之而不问,致使上百年间,吐蕃兽心猖狂,没有丝毫的顾忌。物极必反,部族内部秩序崩乱,而唐朝的遗民(唐朝灭亡后残留的百姓)解开发辫,向中央政府归顺,中原地区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土地自然得以恢复。现在,我朝不忍心让百姓陷入苦难,用皮、丝织品、犬、马等财物来满足异族的欢心,以此来取悦他们,这种做法推之于天理,也能有唐朝末年吐蕃入侵那样的变故吗?

材料三:

自古以来,作为创业的君主,都有其他国家抗衡的担忧。于是任命将领出征,对外作战,但是内部不会失去用来安定国家的根本。因此他们的军队可以被击败,但他们的国家却不可动摇,他们的力气可以耗尽,但他们的志气不可以被改变。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两个敌国还没有大的举动,而我们的国君和宰相整日惶惶然应对不暇,我认为执政者不应该如此啊。从前大臣们的建议,不做长远谋划,却采取最为下等的策略,因此每年花费数十百万的钱财,来资助强敌,这是已经发生了的错误,无法挽回的悔恨。但评论者却仍然要深入追究当时决策者的过失,却不考虑长久之计,也是没有意义的。我虽然不才,私下议论一下当前的弊病。

(二)15.C(“虚实相生”错误。昔日的宫阙荒废、高坛塌平,是眼前实景,并非虚写。)

16.①结构上,诗人信马行进,视线高起,视野广阔,移步换景,由观览通都气象、暮春光景、汉唐遗迹到眺望南山,层次分明,景物空间转换灵活

②情感表达上,诗人跨鞍巡行,眼见通都气象已呈颓势,南山阻隔又难抒胸中意气,既有叹惋之情,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每点3分)

细则:从意象、结构、情感等角度分析,合理亦可给分。

(三)17.(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3)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每空1分)

三、(一)18.原句:①颜色词“霜”“黛”属于冷色调,突出了柏树久经风霜、苍劲古朴的特点。②两组四字短语,结构整饬工稳,视角自下而上,凸显柏树高大挺立的姿态。(3分,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

改句:①化用“锦官城外柏森森”,叠词“森森”富有韵律,突出柏树的茂盛繁密。②将柏树由被赞美的具象变为了营造氛围的群像,侧重点不同。(1分,答出任意一点给1分)

19.(1)解说(总分总)关系:“蜀之文武大臣”是总起,“武将”“文臣”是分说,“他们是”作总结。(2分)

(2)并列关系:①抓住“武将”和“文臣”塑像的形象与气质特点,表达作者对武侯祠的深情。②“并不”“也不”“只是”,先否定,后肯定,突出文武大臣“平常”但忠心为国的形象。(3分)

细则:答出关系1分,解说每点1分。

(二)20.这种由植物根茎加工而成的咸菜,吃起来脆爽开胃,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像黛玉这样食欲不佳的人,拿来佐餐最是合适。(①语序不当,“由加工植物根茎而成”改为“由植物根茎加工而成”。②赘余,去掉“的食物”。)

21.①它还有许多五花八门(很接地气)的别名②对她虚弱的体质也颇有好处(每空2分)

22.示例:

【环境类】潇湘馆竹子(2分)

竹子的风骨映射林黛玉的神韵:风姿卓越,坚韧挺直;外直中通,聪慧率真;超然独立,孤标傲世。(2分)

【情节类】群芳开夜宴湘云对海棠

海棠内化了史湘云的人格:艳无俗姿,洒脱不羁;生命力顽强,看淡离散。

细则:环境与物或人与物对应正确给2分,分析形象、性格或命运给2分。

四、23.参考立意:“审势”应立足当下,放眼长远,适时回顾。“势”随时可能转化,既要度势,还要抓准契机。

细则:本次作文平均分预估为43分。作文不能只对“势”作简单的陈述、描述,重点应该放在“审势”“度势”上,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统观全局的视野。要综合运用论证方法,能够对所举事例作深入的动态化的分析。作文阅卷标准参照高考评价标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