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星院校推荐 | 202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611艺术概论真题解析!(独家)

五星院校推荐 | 202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611艺术概论真题解析!(独家)

2025-01-10 来源:哗拓教育

最懂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全套课程)

202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1.美育代宗教

“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于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讲时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宗教起源于精神的知识、意志和情感三种作用,随社会发展,知识和意志作用脱离宗教,仅情感作用即美感与宗教相关,但宗教存在扩张己教、攻击异教等弊端。而纯粹的美育能陶养感情,使人有高尚纯洁的习惯,消除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念。美育具有自由、进步、普及的特性,因此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来培养人性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2.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他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富裕市民家庭。一生创作了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其他诗歌。其作品涵盖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类型,如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还有《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作品。他以深刻的人性描绘、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被誉为“英国国宝”“戏剧之王”,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对后世文学和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诗学》

《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书中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由情节、性格、言词、思想、歌曲和形象六部分构成,情节最为重要。它还提出悲剧的审美效果是引起怜悯与恐惧,从而净化人的性情。《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讨论具体艺术形式的专门著作,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4.《庄子·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哲学著作《庄子》内篇第一篇。该篇主旨是人要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它以“圣人无名”为界,分为概述与分论,通过鲲鹏展翅等寓言和比喻,阐述了“小大之辩”“有待与无待”等观点,提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达到逍遥无待的理想境界。其传达的思想、美学观念及文学化表达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简答题(4选2,一题25分)

1.谈谈艺术起源说中的游戏说

艺术起源的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代表人物及观点: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具有无目的合目的性。席勒提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游戏冲动能协调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审美游戏让人追求自由。斯宾塞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剩余精力的产生。谷鲁斯则认为艺术活动可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

积极意义:该学说强调了艺术的无功利性和娱乐性,突出了艺术活动中人类精神的自由,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对于理解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局限性:游戏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并且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冲动”或“天性”来自何处,难以从根本上揭示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此外,该学说过分强调艺术与劳动的对立,艺术与功利的对立,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总的来说,游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艺术起源进行了探讨,但不能完全科学地解释艺术起源的问题,需要与其他艺术起源学说相互补充,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艺术的起源。

2.如何理解“审美差异性”

审美差异性是指不同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差异,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表现方面:从时代来看,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使审美观念不同,如古代崇尚含蓄,现代追求个性张扬。民族上,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等赋予审美不同特点,如汉族的传统服饰与苗族服饰风格迥异。地域方面,不同地域的环境、民俗形成独特审美,如江南水乡的细腻审美与西北大漠的豪放审美。个体间因个性、经历、教育等不同,对同一事物审美感受有别,如有人喜欢古典音乐,有人钟情流行音乐。

形成原因:主观上,个人的遗传因素影响对美的本能感受,性格气质决定审美偏好,审美经验也会让审美标准更具个性。客观上,时代背景决定整体审美倾向,文化传统塑造审美观念,社会环境的风气、潮流影响审美,教育水平影响审美能力和视野。

意义方面:它丰富了人类的审美世界,使艺术创作多元,如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百花齐放。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不同审美的交流碰撞能推动文化发展。还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欣赏的美。审美差异性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我们应尊重这种差异,在多元审美中提升自身审美素养,共同推动审美文化的繁荣发展。

3.简论“天才与功夫”的差别

本质与表现方面:天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禀赋,使个体在某些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如莫扎特对音乐的超强感知和创作能力,从小就能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功夫则是通过后天长时间的刻苦训练与实践积累而获得的技能和能力,像王羲之经过多年的练字,池水尽黑,才练就了精湛的书法技艺。

形成原因方面:天才主要源于遗传因素和早期环境的影响,遗传赋予了个体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早期接触的文化、教育等环境因素也可能激发天才的发展。功夫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努力、毅力和坚持,是个体在明确目标后,通过不断地重复训练、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而逐步形成的。

成就稳定性方面:天才若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可能会因恃才傲物或缺乏持续动力而荒废天赋,导致成就有限,如方仲永年少成名却最终泯然众人。而凭借功夫取得成就的人,由于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更能在长期保持稳定的表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和提升,成就也会更加稳固。

天才与功夫并非完全对立,天才为起点,功夫是助力。只有将两者结合,天才通过功夫的打磨,才能更好地发挥潜力,取得更高的成就;而有功夫的人若兼具一定天赋,也能更高效地实现目标。

4.简论“胸中之竹”的理解

“胸中之竹”是清郑板桥用语,喻指画家对审美对象(竹)的感受与自己审美意识熔铸结合而形成的审美意象。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形成过程:它是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中间阶段。“眼中之竹”是竹的自然形态,而“胸中之竹”则是朦胧地游动于画家脑中的竹的审美意象。这一转化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待境而生”,即竹本身具有能唤起艺术家创作灵感的素质,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下,如郑板桥在“江馆”“清秋”之“晨”,看到“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的情境,便“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另一种是以“写意”而生,画家平昔对竹的审美观照有极其深厚的积储,即便胸中无成竹,也能信手拈来都是竹。

内涵特点:“胸中之竹”不是对“眼中之竹”的简单复制,而是融入了画家的经验、知觉、感悟等。它既可能是画家在特定情境下对竹的瞬间感悟,也可能是长期积累的审美认知的瞬间爆发,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其中既有对竹的外在形态的把握,更有对其内在“神理”的妙悟。

意义作用:“胸中之竹”在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它是将客观的自然之竹转化为画家笔下艺术之竹的关键环节。有了“胸中之竹”,画家才能在创作时有明确的方向和意图,通过笔墨将其转化为“手中之竹”,即画幅上的竹的艺术形象。

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托物言志的特点,画家借“胸中之竹”表达自己的情感、志趣和审美理想。

(点击试听↑↑↑)

论述题(4选2,一题40分)

1.论艺术精品与艺术经典的关系

艺术精品与艺术经典是艺术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艺术精品通常指的是那些在

技术、创意和情感表达上达到较高水平的作品,而艺术经典则是在历史长河中经受住时间考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作品。

艺术精品的定义与特点

艺术精品是指那些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高超技艺、深刻思想和独特创意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完美,而且在内容上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艺术精品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并在艺术市场上获得较高的评价。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其神秘的微笑和生动的细节也使其成为艺术精品的典范。

艺术经典的定义与特点

艺术经典则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受住时间考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高度评价,而且在后世仍然被广泛研究和借鉴。艺术经典往往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触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不仅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艺术经典之作。

艺术精品与艺术经典的关系分析

艺术精品与艺术经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明显的区别。首先,艺术精品往往是艺术经典的基础。许多艺术经典作品在最初问世时就是艺术精品,它们凭借卓越的技术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逐渐被后世认可,最终成为艺术经典。其次,艺术经典是对艺术精品的一种升华。艺术经典不仅在技术和内容上达到了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蒙娜丽莎》不仅是一幅艺术精品,它还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艺术精品并不一定会成为艺术经典。有些作品虽然在技术上非常出色,但在思想深度和文化意义上可能有所欠缺,因此难以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此外,艺术经典往往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被广泛认可。例如,梵高的《星夜》在生前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其成为艺术经典。

综上所述,艺术精品与艺术经典在艺术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艺术精品是艺术创作的高水平表现,而艺术经典则是这些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经受住时间考验后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理解艺术精品与艺术经典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为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2.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现实主义的特征

真实反映社会生活

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例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他就像社会的书记员一样,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这部作品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贵族的奢华生活到普通民众的困苦,各种社会阶层、行业人物都有所涉及,如《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老葛朗台的贪婪、吝啬的刻画,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这正符合现实主义对人类及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况作赤裸裸地真实描写的特征,也如契诃夫所说的,现实主义是按人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真实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以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例,作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当时俄国面临拿破仑的入侵,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塑造了像安德烈、娜塔莎等典型人物。安德烈有着贵族的身份和对荣誉、爱情等复杂的情感,他在战争中的经历和思想变化,既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关,也与当时俄国的社会、战争环境紧密相连。娜塔莎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在经历战争、爱情的波折后逐渐成熟,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在俄国当时的社会、文化、战争等典型环境下形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以人道主义观念为指导思想

现实主义大多以人道主义观念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例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作品以人道主义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小说中的奥利弗是一个孤儿,在黑暗的伦敦社会中遭受了各种苦难,如被济贫院虐待、被坏人利用等。狄更斯通过描写奥利弗的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善良的坚信,对奥利弗等弱势群体的同情,要求对人的尊重,反对、抨击对善良人性的压制和打击。

3.论艺术创作与文化基因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文化基因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基因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还深刻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方向和风格。反过来,艺术创作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文化基因,推动文化的演进和发展。

文化基因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文化基因是指一个民族或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生活方式等精神特质。这些特质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个体的心中,成为他们行为和思维的基础。对于艺术家而言,文化基因不仅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还影响着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许多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这种理念在山水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样,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理性思维,也影响了西方艺术家的创作,使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逻辑结构。

艺术创作对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艺术创作不仅是文化基因的载体,更是其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艺术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现代视角的融合,赋予文化基因新的生命力。例如,现代舞蹈家张艺谋在《印象·刘三姐》中,将广西壮族的民间故事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作品新的时代感。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此外,许多当代艺术家通过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将不同文化基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艺术创作与文化基因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文化基因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还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同时,艺术创作在传承文化基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艺术创作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结合实例,论述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是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它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还反映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感。艺术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本文将以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为例,探讨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

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1. 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独特表达手段和方式。在《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运用了壁画这一艺术形式,通过狭长的画面构图和大面积的墙面,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他巧妙地利用透视法,使画面具有深度感,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中心,突出了耶稣和十二门徒之间的紧张氛围。

2.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物或情节,它们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加工,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在《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通过对人物表情和姿态的精细描绘,展现了每个人物的心理状态。例如,犹大的惊恐、彼得的愤怒、约翰的困惑等,这些细节使每个角色栩栩如生,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3. 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它是衡量艺术境界高低的重要尺度。《最后的晚餐》不仅仅是一幅描绘耶稣与门徒共进晚餐的画作,更是一幅充满宗教、哲学和人性思考的作品。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犹大手中的钱袋象征背叛,彼得手中的刀象征未来的殉道。这些象征意义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引发了观众对人性、信仰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最后的晚餐》的构图精妙,达·芬奇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都有不同的焦点,但又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色彩方面,达·芬奇运用了柔和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则更加生动逼真,尤其是耶稣的平静与门徒们的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这一关键时刻的紧张气氛。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巧,更传达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艺术境界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通过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最后的晚餐》作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艺术才能,更反映了他对人性、信仰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艺术境界的提升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还能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