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主要成就:“苏门六君子”之一。字号: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出生时间:皇祐五年(1053年)。去世时间: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廿九(1102年1月19日)。别称:陈无己、陈后山。主要作品:《菩萨蛮》《菩萨蛮》《菩萨蛮》《菩萨蛮》《木兰花/玉楼春》等。
关于陈师道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陈师道的诗词 点此查看陈师道的详细内容
《绝句四首》、《九日寄秦觏》、《示三子》、《西江月》、《清平乐》、《绝句四首》、《妾薄命二首》、《西江月》、《除夜对酒赠少章》、《清平乐》、《菩萨蛮》、《寄外舅郭大夫》、《菩萨蛮》、《梅花七绝》、《卜算子》、《菩萨蛮》、《减字木兰花》、《虞美人》、《南柯子/南歌子》、《清平乐》。
二、人物轶事:不著渠家衣
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与保守派苏轼、黄庭坚等结怨甚深。早在担任监察御史时,赵挺之就曾数次弹劾苏轼——或罗织罪名说他起草的诏书“民以苏止”是“诽谤先帝”,或牵强附会说他的“辩试馆职策问”大成问题。而苏轼及其追随者也不甘示弱,对赵挺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苏门文士对赵挺之的蔑视,从一事可见一斑:陈师道深夜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因没有皮衣御寒,其妻回娘家向胞妹借了一件——陈妻是郭概之女,而郭概是北宋政坛上著名的“慧眼挑贵婿”者,家境贫寒的陈师道和官宦之子赵挺之都在其家坦腹东床。当得知妻子借了近为连襟却势同水火的赵挺之的皮衣,陈师道即感受辱,并对妻子大发雷霆:“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元符三年冬,陈师道在郊外参加祭祀,无棉衣御寒而感病致死。据载,陈师道死后,家人无钱安葬,“朝廷特赐绢二百匹,尝与往来者共购之,然后得归。”
三、后世评价
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也“无字无来处”,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杂博,常常见得竭蹶寒窘。他曾经说自己做诗好像“拆东补西裳作带”,又说:“拆补新诗拟献酬”,这也许是老实的招供。因此,尽管他瞧不起那些把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的作者,他的作品就很犯这种嫌疑。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候,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钱钟书《宋诗选注》
四、人物轶事:师道述贫
陈师道日常生活拮据困窘,在《与鲁直书》中,陈师道向友人黄庭坚述说了失官后生活的艰难:“罢官六年,内无一钱之入,艰难困苦,无所不有。沟壑之忧,尽在朝夕,甚可笑矣……某素有脾疾,今复得风旋,时时间作,亦有并作时,极以为苦。若不饿死、寒死,亦当疾死。”后山述贫诗形象地再现了其日常生活拮据困窘的情状:盎中有声囊不瘿,咽息不如带加紧。人生七十今已半,一饱无食何可忍。公侯早岁有如此,奴婢蓐食知夜永。向来糠核之子孙,居邻无传家并存。昔作九日期,一览知四方。夜雨秋水深,裂风畏褰裳。尊空囊亦空,花且为我黄。官奴覆青绫,破屋任飞霜。密雨吹不断,贫居常闭门。东溟容有限,西极更能存。束湿炊悬斧,翻床补坏垣。倒身无著处,呵手不成温。师道甚至穷到无力养家的地步,不得不让妻子带着三个孩子投奔岳父。《送内》、《寄外舅郭大夫》、《东阿》、《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别三子》、《示三子》等诗篇描写了与亲人“贫贱离”的痛苦,如《别三子》: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哪可思。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