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那些年我们是如何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戕害的

来源:哗拓教育

说实话,以那些年开头的标题,自己挺不喜欢的。类似的还有“听说你如何如何”类,“什么什么是一种什么什么体验”之类,“我是如何做到的”之类,简书上太多,有审美疲劳的逆反之感。

不过,还是觉得适合这样表达,算了,俗就俗吧。

关于独处和合群

我妈就是一个比较随大流有着传统保守思维的人,她的很多观点我并不赞同,但成长过程中却无形影响了我。

小时候,她总评价说我奶奶“独害”,反正是一种贬低,“爱独处”就是一种罪。而爷爷有时跟那些“边缘派”的老人一起相处聊天,也被她说“总跟一些奇怪的人交往”。

因为奶奶既不会帮忙照顾我,可能又不习惯跟人同处,估计是有点喜欢独处吧,我妈嫁过去后自然要朝夕相处,可能会有一些日常的龃龉摩擦什么的,不太愉快,后来我爸妈就搬了出去自住,没有再住在一起,而照顾我也不得已辛苦了姥姥。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条件有限、经济惹的祸,本来小家庭的夫妻和父母公婆住在一起就是违反人性不自然的。要适应妥协彼此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观念和喜好,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无奈很多都是迫于照顾孩子等等的无奈住在一起,因此才有了婆婆妈妈的婆媳矛盾、一地鸡毛,国产电视剧《双面胶》、《婆婆来了》、《新结婚时代》等家庭剧,如果像西方那样彼此离得远远的,各过各的,各自潇洒,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的磨合和麻烦了。

反正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里,独处相对合群,总是不那么受褒奖的,动不动别人就说你怪物神经病。


关于内向和外向

主流的价值观总是偏好外向,贬低内向的。

这本来就是个实利的世界。社会赞颂的是那些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赞颂的是会交际、有人脉、觥筹交错的应酬和呼朋唤友,因为以为这些能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而且合群随大流,而内向者的精神追求,因为并不能马上带来实利,又独处不随波逐流,就被贬低,被说存在感低。向来如此。这也是一种反智。

就像陈奕迅的《浮夸》:这世上还赞颂沉默吗?不够爆炸,怎么有话题做大娱乐家。要的就是炒作、话题和爆炸。爆炸之后的虚无呢?

有多少人被贬低地给贴上一个“内向”“不合群”的标签,精神上遭受鞭挞排挤。而受到追捧的总是那些“存在感”强、伶俐机灵的人。

想起我当初一个工作辞职后,据说后面的一个爱八卦的男同事提起我,就因为不喜欢像他一样经常在办公室长期呆着交流美食议论下别人,工作完成就离开(不需要坐班),就被评价为“存在感低”。

并不在意。别人又能真正理解你几分,在不懂的情况下judge,不是常有的事,偏见处处有,又有多少评价符合客观事实呢。

那些别人口中八面玲珑、甜言蜜语、会交际献殷勤的,要么是钉中你的钱、权力或者资源,想给自己谋取利益,要么就是骗子,渣男或者拜金女。

这种人基本也是最势利的人,翻脸会比谁都翻得快,因为他们眼里看中的是利益,一旦你不再对其有用,也就对你弃之如履,说白了就是利用。

当脱离那些喧闹的场合,脱离那些酒桌上的违心客套话,面对自己一个人时什么感受,不得而知。反正个人是讨厌那些场合的,不如两个合心意的人静静吃餐饭。


阿莫多瓦电影《对她说》

《对她说》

前几天看了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对她说》,一个照顾瘫痪母亲长达20年的男人,至今还是处男,暗恋上对面楼上舞蹈室练舞的女孩,走过背后却被陌生人贬称为“一个胖胖的娘娘腔”。

在医院同事中大概也是不受欢迎的,倒是有一个女同事悄悄喜欢上了他,却被另外两个女同事鄙夷地称“真会挑”,而在他出了一些事要被送监狱时,也唯有那个“可能理解他”的女同事真心关心他为他担忧,别的同事大概也因其“存在感”低而视他为空气,更别说关心他了。

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却在喜欢的女孩出车祸变植物人后,因为公认护理技术好,被选为照顾女孩,每天细心地为其擦身洗头剪指甲护理皮肤,带她上阳台晒太阳,坚持地跟她说话,最后女孩真的被唤醒。而他却进了监狱,在误会女孩不在了之后自杀,因为不能忍受一个“没有她的世界”。

柔弱却情深的男人,女斗牛士,影片中导演貌似“倒错”了性别,可谁又规定男人一定要强悍,女人必须柔弱呢,男的细腻就被称为“娘”,女的“强悍”就被称为“女汉子”。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样化的,还能整齐划一不成?

大概导演也是有着一颗细腻敏感善感的心灵、热爱艺术的“内向”之人吧,影片中这个不被善待的男人,还好有另一个大概理解他懂他的估计也是“另类”的朋友惺惺相惜,彼此信任,互为倚靠,两个男人之间的细腻情谊。

只有善感者才懂得善感者,只有内向的才理解内向者。


关于文科和理科

我上高中的时候,社会上的主流观念还是“重理轻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个年级中80%的理科班,20%的文科班,而且选文科班的同学都是成绩差,不守纪律的学校以为“渣子”的学生,差生收容所一样。有老师会说学理科的某某聪明,脑子好使,而文科生在别人的眼里就是脑子笨不灵活,不得不靠死记硬背。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本来文科好的同学也走主流路线学了理科,记得郭敬明小说中也讨论过当初选文理科的过程。我就是一个,本来根本不喜欢数理化,喜欢语文外语,却选了理科,痛苦无比,辛苦地补,高考成绩也不很理想。

后来耿耿于怀于当时为什么没学文科,隔壁“小众”文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要求下每人买一本《红楼梦》悠哉阅读,令人羡慕,大部队的理科班不会有。更悲催的是后来作为理科生不能报考喜欢的专业英语系,无奈选了数学系,煎熬地做了半年数学作业,焦虑着挂科,之后才终于脱离苦海,转到了心爱的专业,否则会抑郁的。

做少数派是需要勇气的,大家都挤着往主流去,以期获得一种“主流的认可”,不管这种认可下面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不适。

因为学不会理化,成绩不突出,当时排座位是按成绩排名先后一个个地从高往低念名字来进教室选座位,还有安排月考座位是也是按照名次顺序,教学楼排在前面的几个教室自然安排给排名靠前200名之内的同学坐,一个个表情优越,自信满满,感觉良好,上层人士一样。排名几百名靠后的游兵散勇都面有赧色,灰溜溜地被安排在后面的教室,像社会上的底层贫民。

被伤害了多少次自尊,心灵被戕害数回。

关系好的同桌是一个漫画画得特别好的女孩,有才气但叛逆,不乖,眼睁睁被老师驱逐出大集体,自己搬着桌子搬到了“底层”的“渣子收容所”,据说后来还考了一本的学校。而她据说是被另一个成绩好的男生同桌打小报告了,只因为在教室吃烤红薯,当时我也有吃。而那个男生后来喜欢我,被我拒绝。

那个男生考了一个好学校毕业进了省农科院,考研成功后甩了做幼师的同居女友,被人说“陈世美”;再后来,研究生毕业后据说要去美国读博没去成,留校任教,选了本地家境颇好的独生女做老婆。嗯,是他的风格,“凤凰男”。

这就是所谓“好学生”的符合社会主流标准的成功之路,当初拒绝他我感觉颇好,也许他当时选中我只是因为我爸在别人口中那点微不足道的所谓“权势”,并不是因为我。当他看到外面更大的真正权势,可能就马上弃之不顾了。


关于中心与边缘

做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少数派是需要勇气的,怪只怪我们太想往主流靠,不坚定做自己。爱同性还是爱异性,结不结婚,生不生娃,创不创业。

毛姆小说中经常写到那些离经叛道不流俗脱离社会价值体系的“边缘派”,辞去工作,抛下家庭头衔,到某个荒僻的小岛上,离群索居做真正自己。

他说:“一个人最难做到的事,是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生活的中心,而只是在边缘。”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