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白马井实验小学 谢希达
课堂是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主要场所。课堂的主要功能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生命的光彩,让学生从课堂里走向成功。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追求扎实、有效的课堂。那么,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价值呢?
一、领会意图,把握目标,活用教材——有效课堂的前提
数学教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精读教材,了解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教材讲一遍,学生对着教材看一遍,做一遍。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怎样安排就怎样教,在教学中缺乏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班级学生学习实际对教材灵活使用的意识,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比如:一年级下册在学生认识人民币后,教材多次安排换币活动和付币练习,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不仅认识这些人民币的面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对教学目的把握不好,仅限于完成教材中的每一道题,而没有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那么学生的体验是肤浅的,更不用说感受付币策略的多样化和简单生活经验的积累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该明确教材只是一种承载知识的文本体现,
一种导向,它不能也不可能适合全部学校、全部教师、全部学生,它要靠我们的教师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地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学习加工,使“教材”进到“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色彩和活力。
二、创设实效性的教学情境——有效课堂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其实用不着非常复杂,但一定要有实效,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因此,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有真实性、有效性、适度性、目的性、针对性、有趣性、启发性等。
例如:数学“小数的性质”时,在“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之前,先出示3个1,提问:“这3个1相等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把数字又改成1、10、100,再一次提问:“这3个数还相等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想出很多答案: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元=10角=100分。接着老师追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一组数,能不能改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顺利地引入例题,这样教学,学生对于
小数的性质就能理解得更深刻、透彻。又如:有位老师在一节课里创设了12个教学情境,一会儿参加动物运动会,一会儿参加竞赛,一会儿做游戏……短短的40分钟结束了学生还陶醉在情境中,而对所学知识却不关注。这种过多的情境就不够适度,反而起着喧宾夺主的作用。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发展,形成富有个性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是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教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环节时,没有“以人为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教师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有的叫“开心商店”,有的叫“小精灵商店”等等,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让学生身临其境,真买真卖,好像在超市或商店一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购买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亲身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
理解。又如:教学“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时,通过让学生制作卡片,按一定的规律摆卡片来发现规律,巩固“5以内的加减法”,组织学生到室外玩套圈游戏,并用算式记录下来。教学“克和千克”时,学生在认识“1克”和“1千克”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总之,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为了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精心设计作业练习——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活动,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定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和身心和谐发展。尤其是数学更需要学生用作业来强化知识。数学作业包括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假期作业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传统作业布置的基础上,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类型:如阶梯型、操作型、实践型、竞赛型、交流型等作业。
在内容要求方面:一、作业练习必须与课程所讲的内容密切联系,做到有针对性,能够突出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的
知识是有用的,让学生愿练,这样才能产生乐学的情感,才能由变被动苦练为主动乐练。比如在学了“数的整除”后,针对着重解决概念问题,我设计的题目是:“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偶数中的质数,分母是奇数中最小的合数,这个分数是( )”。二、家庭作业必须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合理拓展,力求做到对学生满足,让他们“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要帮的帮一把。”三、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要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作业。四、作业练习要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五、作业练习要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如“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8-□)×□=8。□里的数不确定,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
只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008年3月10日
说明:本文在2008年“教科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分别获得省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