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学设计
2024-05-10
来源:哗拓教育
课题3 元素 课时:1 讲课教师:董飞何 总课时数:2 科目:化学 知识 教 学 目 标 与技能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 材 分 析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元素的概念,把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 (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学习,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感受知识的规律性。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和学习兴趣。 (2)逐步积累化学用语,进入化学世界。 1、元素的概念及其运用。 2、元素、原子、分子及物质间的联系。 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对元素的好奇心。 由旧知引入新知 5′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力 学会运用定义解题 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出元素,什么是元素? 1、多媒体播放加碘食盐等有关元素的图片,引观看,思考,回答。 二、进入新课 1、元素概念的形成 由相对原子质量引出碳原子的同位素,归纳得出回忆并思考 元素概念。 碳12原子 质子数:6 中子数: 6 碳13原子 质子数:6 中子数: 7 碳13原子 质子数:6 中子数: 8 质子数都为6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试着归纳元素定义 质子数都为8的碳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质子数都为1的碳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原子是宏观概念: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注意区分元素和原子在化学培养学生对比和辨析能用语中的不同 如: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不能说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 (构成)的; ②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思考不同元素间的区别 成的。 (2)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3)练习用元素和原子描述物质 如何判断两种原子是否为同种元素? 思考、回答 若质子数相同,是同种元素,反之不是。 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及时检测反馈 培养学生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及兴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a.二氧化碳(CO2)是由 和 组成的,共有 种元素; b.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共有 种原子;一个二氧化即学即用 碳分子中有 个原子。 c.过氧化氢(H2O2)是由 和 组成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 和2个氧 。 2、元素与原子的辨析 (1)概念不同 a.元素: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 原子的总称。 b.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区别 全面认识元素与原子 a.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 不讲个数。 b.原子:描述物质或分子的微观构成,既 讲种类又讲个数。 (3)联系 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同种原子。 3、元素、原子、分子和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 的变化情况 观看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归纳出相关结论: 试着根据图示回思考并答 分子的种类 ,原子的种 类 。 元素的种类 ,物质的种 类 。 4、物质、元素、原子、分子之间有何联系。 试着构建知识框架图 构建知识框架图(见PPT) 5、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 试着给元素分类 (3)稀有气体元素 6、元素的含量。 (1)地壳中含量在前四位元素:氧、硅、铝铁 (2)空气中含量在前两位的元素:氮、氧 (3)海水中含量在前四位的元素:氧、氢、氯、钠 (4)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碳、氢„钙 7、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 课时1 一、元素 (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联系: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是同种的元素。(4)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 (5)物质、分子、原子、元素间的联系 (6)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7)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 了解元素的分部 了解元素和人类及自然的关系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二、 课后反思 本课时,借用了高中化学中同位素的知识,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元素的概念,但在有关宏观和微观的表述方面,学生不易辨析清楚,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强化记忆。 四、再教设计 补充设计一些针对性更强的练习,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 教育价值分析:
初中化学教材中提供的元素概念比较抽象,从概念上看,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既然“质子数相同”,那么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一类原子”到底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区别?这些都是学生心中的疑惑。如果只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性记忆,他们很难理解元素的真实含义,也不可能灵活运用。加之原子、质子、中子都很抽象,学生很难在大脑中形成图景,容易遗忘相关知识点。而通过PPT展示H、C、O三种元素的同位素原子模型,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模型的帮助下,学生在学习有关元素的表述时,很容易借助类比的思想理解宏观与微观的区别与联系,正如可以说一个苹果,但不能说一个水果一样,只能说一个氢原子,而不能说一个氢元素。
其次,元素的分类可以让学生知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同一对象进行分类,分类还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体验知识学习的规律性。之前按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类,如今按元素中文名称的偏旁分类,标准不同却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从元素分类的练习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科学的意义。当堂练习的设置可以及时的检测和反馈教学效果,同,根据遗忘曲线原理,及时强化还可以让学生记得更牢,从而促进其理解相关知识的含义。借助多媒体教学,避免了文字及口头描述的抽象和空洞,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根据所教内容,实现多法并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题目2
一、学案导学
正如新课标的要求一样,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陪伴者、协作者和朋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他们。
初三学生由于刚接触化学,还没学会化学学科的自主学习,给他们提供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可以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工作主要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这虽然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办法,但教材中知识点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易把握重点,往往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自主学习,我会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导学案进行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适当补充,让他们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对教材进行有序预习。
经过学案导学,学生基本能完成较为简单的学习内容,再经过老师的点播和讲解,能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较为模糊的知识辨析清楚,也不易在课堂上出现掉队的情况。 二、问题指引
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归纳成为数不多的几个问题,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去搜集和查阅资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虽然有时候学生的思考和回答不太合理,甚至是不着边际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能够逐渐学会自我否定,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推理。这种在自我批判中学习和成长起来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艰辛和快乐,逐步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三、针对性练习
初三学生对化学比较陌生,很多学过的知识极易遗忘,为了及时强化和记忆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渐实现融会贯通。参考资料里的练习,针对性不够强,题目的设置也没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将练习按照与知识框架对应的方式呈现,更有助于学生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准确辨析不同知识,学会不同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学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