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作者:卞康兰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
摘 要:近年来,中国网络新闻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但是体量的增大并未相应地提高内容的质量。网络新闻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其特有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更加凸显和加固了这些问题,如标题党的泛滥、新闻娱乐化、真实性缺失等。笔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分析网络新闻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辩证地评价网络新闻的发展,并对网络新闻的未来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方法;网络新闻;现状;对策
网络新闻作为一种依附于互联网的新闻样式,传播快、受众广、能迅速抓住受众眼球,这些特征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了传播的优势,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又放大了传媒的逐利性,即为了实现传播目的,使用不负责任甚至危害传媒生态的手段。本文的分析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用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分析网络新闻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网络新闻的发展现状 (一)理性缺失:标题党现象泛滥
“标题党”现象是新闻媒体恶性竞争的结果,各大网络媒体为了抢夺点击量、扩大受众范围、增加经济收益,以耸动、误导、吸睛的文字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时,受众质量的参差不齐也间接导致了网络媒体这一传播策略能够奏效,相当一部分受众愿意甚至乐于点开这类标题,因而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也有待提高。另外,网络媒体在制作和传播两个环节中缺乏有效的把关和监督机制,体制的缺失无形助长了“标题党”这一不正之风。
笔者认为标题党危害巨大。首先,对于新闻传播事业来说,“标题党”日益侵蚀着新闻环境和传媒生态,消解着网络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利于新闻事业良性、健康的发展;其次,对于受众来说,“标题党”占据了大众传播资源,浪费了受众的注意力并且透支着受众的信任;最后,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标题党”是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表现,网络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必须承载着社会公器的责任,但是“标题党”之流以夸张的言语、着重网络新闻的外化包装,弱化了新闻的内容,弱化了新闻媒体监督社会、引导公众的社会责任。 (二)深度缺失:新闻娱乐化现象严重
在《娱乐至死》里,尼尔·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闻,网络传播媒介借助娱乐化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走入观众视线、获得更多的关注、引发更多的话题。从经济角度来说,新闻娱乐化能够为媒体赢得经济效益,符合媒体的逐利性特征;从文化角度来说,新闻娱乐化消解了正统、严肃的文化形式,以去中心化、反传统的方式解读各类社会现象;从社会角度来说,新闻娱乐化从侧面吸引受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
然而,过度的娱乐化对传媒生态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一方面,它降低了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意识,使得传播者过分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新闻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它迎合了受众的低级趣味,不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也不利于受众深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去。
(三)真实缺失:新闻失真现象屡见不鲜
方汉奇教师在2017年5月份接受采访时指出:媒体的核心属性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当下网络新闻的失真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新闻失真有两大表现:一是假新闻,即出于一定目的故意炮制或者由于失责无意为之;二是新闻反转,即片面地展现了部分事实,而忽视了整体的真实。新闻失真是对“新闻”的亵渎,反映了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职业操守以及整个新闻界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
网络新闻能够借助互联网大范围转载和传播,因而新闻信息一旦失真便会波及大规模的受众,造成恶劣的舆论影响并且浪费了公众的媒介资源。新闻失实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它不符合实践是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原理。假新闻、新闻反转会引发舆论,特别是很多事件经过舆论的二次发酵既消解了公众的信任和关注,也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不利于公共事务的解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网络新闻乱象的原因分析
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旨在揭示网络新闻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脱离实践 网络新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 网络新闻乱象的一大根本原因就是脱离了实践,脱离了社会现实。“标题党”们以反常、煽色腥、耸人听闻的文字营造出恶劣的现实社会,试图满足受众猎奇、窥探的欲望;“标题党”放大了社会丑陋、落后的一面,在“标题党”的渲染下,世界是奇特怪异、不正常的,然而,现实社会并非如此。诚然,新闻需要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监督社会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标题党”们已经扭曲了现实社会,将社会渲染成大染缸,脱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和认同,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传媒环境。再以新闻失实现象为例,很多假新闻的产生就是由于新闻传播者脱离实践,完全不顾事实真相,随意炮制和捏造。一篇新闻的产生需要前期的资料搜集、调查、采访,而网络新闻很多转载而来,新闻源是模糊的、新闻内容是难以证实的,这些脱离实践的行为客观上加剧了网络新闻失真问题的严重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浮于表面 网络新闻难以触及事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要区别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新闻活动的初衷就是要拨开层层表象,逐渐接近事实、呈现事实,揭示事件的本质。但是,网络新闻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表明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在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新闻传播者满足于眼前利益,懒于寻求事实真相,事件在发生后,不少人处于观望、跟风的态度,而不是积极地深入调查;其次,即使新闻传播者意识到媒体担负的监督社会、匡正风气的责任,并且能够积极地发现和挖掘事实,但是,现实中,很多媒体及记者由于一些新闻事件的复杂性、长期性、持久性而不能进行持续、长线的报道,使得受众对某一事件的关注紧紧局限于最初的几天;最后,网络世界中的海量信息淹没了受众的注意力,信息过剩不仅压缩了受众的关注空间,也间接造成了新闻传播者对某类事件的懈怠。 (三)忽略整体 网络新闻难以达到全面客观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这要求我们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同时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网络新闻并没有统筹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第一在新闻事实的选择上,偏重于软性新闻,如文化、娱乐、体育等等,较少选择关系国计民生、国际变幻的硬性新闻事件;第二在内容的表现上,以通俗、娱乐、消遣的方式阐释新闻事件,缺乏深刻、理性的思考,满足了部分受众低浅的信息需求,而不能满足其他受众的高质量需求;第三在新闻事件的呈现上,不能揭露事件的全部事实,不能给予事件当事人同等的答辩权利,只揭露了事实的一个部分或者只陈述了事件一方的言论,这样的做法难以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全面和平衡,难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三、网络新闻发展的对策
笔者基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从新闻的价值、新闻与人民的关系两个方面探讨网络新闻发展的对策。
(一)网络新闻应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人们认识社会现象,不仅要了解社会“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指出社会“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从而指导人们进行合理的实践,促使社会向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转化。[3]新闻活动肩负着促进社会进步的重任,理应在一定的价值评价体系下进行。一方面,新闻传播者要树立价值意识,确保新闻传播活动有意义地展开;另一方面,新闻业需要有健全的行业发展规范,保证整个行业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新闻活动的有效性。 (二)网络新闻应满足人民利益
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新闻事业必须心系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刘少奇同志在论述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时指出:“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 [4]网络新闻应当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注人民的切身需要。新闻传播者要生产高质量的网络新闻,惩恶扬善、匡正视听,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做好互联网空间的舆论引导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实现新闻的价值。 四、结语
网络新闻所暴露出的问题反映了当前一小部分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笔者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的指导,从实践、现象与本质、整体与局部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新闻乱象的原因,并试图从价值、人民利益的角度寻求网络新闻的发展对策。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这需要新闻管理者、传播者、受众等多方的努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传媒环境。 注释:
[1]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见封面内侧:内容简介。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著:《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第13页。
[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著:《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第68页。
[4]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2,第252页。 作者简介
卞康兰,女,1990年1月,民族:汉,江苏盐城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新闻学。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