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英语词源入门-第05课-俗词源解词法及其影响

英语词源入门-第05课-俗词源解词法及其影响

2020-06-19 来源:哗拓教育


英语词源入门-第05课-俗词源解词法及其影响

英语中的俗词源解词法 来自单词新知 00:00 11:53

大家好,我是吴建新。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英语当中的“俗词源解释”问题哦。

俗词源这个术语对很多初学英语词源的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国外的语言学家在早期把它称之为 popular etymology, 字面意思就是:通俗的、大众化的词源学解释(根据我的了解,这种叫法最初源自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而现代语言学家一般把它称之为 folk etymology,也就是民间的普通老百姓对一个单词的词源学解释。我们在Lingoes词霸这个(电子)词典里面输入 folk etymology 就看到它的解释就是:一个大众化的、但是是错误的词源学解释(原文:a popular but erroneous etymology)。我们今天之所以把这个话题专门拿出来讨论一下,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市面上出版的很多英语单词书和词源书(尤其是那些号称“词源速记”的单词书),它们所用的方法基本上就是“俗词源”的方法。初学者会觉得(这些)书上讲的东西很有道理、是那么回事,但是我们去查一下词源资料就发现:词源词典上讲解的东西跟我们在这些单词书上看到的东西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打着“词源速记”旗号的单词书往往跟词源学是没有多少关系的。它只是一种助记法,也就是为了方便(某些)单词的记忆而故意把单词的词源进行一些扭曲,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要承认:经过某种形式的曲解,有些单词记起来的确更加方便了一些。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地建立起“俗词源”的初步印象,我先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比如英语单词news(新闻)是由 n-e-w-s 这4个字母构成的,然后有些人就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或者为了好记而把这个单词进行曲解。(比如)他们会说新闻不就是发生在天南海北

的事情嘛,所以news这个单词中的n、e、w、s分别代表north(北方)、east(东方)、west(西方)、south(南方),认为是这4个表示方位的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而成的。所以,如果你已经记住了东南西北这4个概念(对应)的英语单词,用它这种方法去记住news这个单词(的拼写和词义关系)就相对容易一些,也就是不需要去死记4个字母了。再比如,有一种中药叫作“安息香”,“安息”这两个字其实是表示(药物)原产地的,也就是它最初产自于古代的安息帝国,但是有些人就把“安息”这两个字解释成“安静地休息”,认为这种药物可以让人睡得更香、更死。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大致就能够体会到俗词源说白了就是曲解单词,而这种“曲解单词”的做法纯粹就是为了让单词的记忆变得更方便,为了“方便记忆”的目的,它往往就会罔顾事实真相,所以这种解释往往就不是真正的词源学解释。接下来我们通过英语单词中一些常见的俗词源例子来了解一下俗词源有什么总体特点以及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第一点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俗词源这种现象并不是英语所特有的,它几乎在全世界的任何语言里面都存在。

因为任何语言里面的术语、概念都是我们的前人或古人创造的,而并不是我们自己(当代人)创造出来的,然后我们作为后人又想知道(前人)为什么要这样叫(称呼)。这种求知精神是可取的,但是如果知识储备不够或者使用的方法不科学,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把“安息香”解释成一种“让人安(静)(休)息”的药物显然就是缺乏历史知识、不知道(古代)西域有一个古国叫安息帝国,而把新闻news解释成“东南西北发生的事情”的这种做法,显然就是缺乏科学的词源学分析方法。

再比如我们汉语里面很多常见的成语和俗语经常被老百姓篡改和曲解。像“既来之则

安之”这种常见说法,它原来的意思是:既然把别人“招(揽)来”了就应该(好好地)把别人“安顿”好。这个短语里面的“来”和“安”都是使动用法,来就表示“使……来”(吸引过来/招揽过来),而安就表示“使……心安”(安顿好某人)的意思,但是这个短语现在已经被我们去结成“既然已经来到某个地方,那么我们就应该安心住下来”。还有一个更经典的例子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一首悼念他已故妻子的诗句,它原本表示的是:现在一想起夫妻俩同甘共苦时候的一些点点滴滴(夫妻俩贫贱时期的诸多往事),心里面百感交集(难受)。但是这句话被后人曲解成:一对夫妻如果没有钱的话,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不顺利。之所以会被如此曲解,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结婚后有过这样的体会,所以容易在没有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断章取义,进而曲解了作者的愿意。

第二点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俗词源(解释法)很多时候会导致一个单词的拼写形式发生改变。

比如表示“君主、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单词sovereign,很显然它后面的部分是受到英语中reign(统治)这个单词的影响。sovereign这个单词其实对应到拉丁语里面的一个形容词superānus,这个拉丁语单词借用到古法语后就变成souverein,很显然,(古法语中的)souver-就对应到拉丁语的super-(辅音p因为为v),后面的-ein部分就对应到拉丁语单词中-ānus中的-ān,后面的-us是(拉丁语)词尾,这个-an后缀就是American中的-an部分。词根super-表示above(上面)的词义,所以superānus这个拉丁语单词的字面意思表示“上层的、级别高的”,然后就逐渐表示“至高无上的(人)、最高统治者”了,而英语里面恰好有一个单词reign就表示“统治”,最后就因为这种“错误的语义关联”而把单词的后面部分改成了reign这个形式。另外一个表示“外国的/外国人的”单词foreign也是一样的情况。它的(拉丁)词根for-表示door(门)的词义,所以foreign这个单词最初的词义是“门外面的”,然后词义一般化就表

示“外面的(户外的)、外国的”。单词后人又错误地进行语义理解,认为“外国的”就是“不受自己统治的”地区,所以也把单词的后面部分改成了reign的形式。

再比如表示“最近的/近来的”单词recent,很多单词书对这个词的词根解释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个单词稍不注意就容易拆错。我们知道recent有一个对应的名词形式recency,而recent这个单词是形容词词性,它恰好又源于拉丁语单词,而拉丁语的-ent后缀是现在分词后缀(通常情况下直接当形容词后缀使用的),这就容易把它跟agent/agency这样的单词相类比,进而把recent拆解成rec-ent,但是这样拆解之后(词性虽然没问题但词义却)根本就解释不通。然后我们可以查一下《美国传统印欧根词典》81页的ken-2这个词根,它把recent里面的-cent-拆解成-cen-词根(对应的印欧根形式-ken-)再加-t后缀。我认为它这种解释其实还是错的。我们可以把recent这个单词的词源资料跟另一个单词clement(温和的/仁慈的)的词源资料进行对比来分析。在Klein词典141页可以查到clement这个单词,它的词源资料中明确写明了clement中的-ment后缀并不是我们平常熟悉的名词后缀-ment,而是对应到-menos这个后缀,其中-os部分是一个词尾,它进一步缩略就变成s(元音o被缩略掉),然后-menos这个后缀就变成了-mens了,最后又把后面的-ens部分错误地理解成拉丁语的现在分词的主格形式后缀(因为clement是形容词词性嘛),所以就把-(m)ens改成-(m)ent嘛。recent这个单词的情况应该是类似的,它的拉丁语主格形式就是recēns,它里面的cēns部分应该是cenos,也就是说主格形式中的s是os的缩略。所以recent这个单词在拉丁语(对应词)中就出现了错误的理解了,然后又模仿后缀-ent/-ency这2个后缀的关系进一步造出了recency这个单词。所以recent和recency这2个单词严格说都是错别字。

再比如表示“缩减的/剪短的”单词curtail,从词源上讲它就是curtal(curt-al)这个单词的错别字,因为这个单词(curtal)有“修剪/剪短”的词义,所以后人就把它跟“裁缝”的单词tailor里面的tail(裁剪)给错误地关联了起来,这样就把这个单词错误

地拆解成cur-tail了。

俗词源解词法的第三点影响体现在,它造成了英语中很多单词原本是不同源的、最后却写成了完全一样的(拼写)形式。

也就是说这种单词在古代原本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单词,然后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些非正常的音变现象,最后造成这两个(或多个)单词的读音越来越相似了,在此基础上后人又把它们的词义进行了错误的语义关联,最后就被后人当成是同一个单词(被视为“一词多义”)来对待了。

比如说英语中的2个even就是不同源的。作名词用的even其实就是evening(傍晚)里面那个even,它对应的德语单词读成/'abent/,写出来就是abend。对比一下这2个单词的拼写形式,我们就发现英语单词(even)相对于德语单词(abend)少了末尾的齿音d,这种变化就类似于我们英语的连词and经常读成/an/(把末尾的齿音给吞掉了)。它(的本义)表示“一天中靠后的那个部分”,也就是“一天快要结束了”,跟我们汉语中的“傍晚(挨着夜晚)/很晚了”的概念是差不多的。而形容词even是表示“相等的/偶数的/扯平了的”,它对应的德语单词读音是eben(拼写出来就是e-b-e-n),所以英语的even跟德语的eben就对应得很整齐的(b/v音变),它们的末尾都没有字母d或t的。它们的早期日耳曼形式是写成ebna的,而对应的印欧词根形式写成im-no-,对比一下这两个词根我们就发现:日耳曼词根eb-是印欧词根im-的非正常音变形式,也就是元音/i/变成了元音/e/(单词emulate的em-也是im-的音变),而(唇)鼻音/m/变成了鼻音/b/。印欧词根im-就是imitate和image的词根im-(表示“相同”),所以even作形容词才表示“相同的/相等的/偶数的”。这两个even在中古英语阶段都写成了even了,这就导致了后人在想:这2个(even的)词义是不是有关联呢?然后转念一想:傍晚不就是一天中喧嚣归于平静(的时候)吗?因为人和动物都是“日出而作,日

入而息”的,到了傍晚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休息了)归于平静。然后“高度相同(等高)”又意味着“水平;平坦”,这时候就发现“平坦”和“平静”似乎有(语义)相关性,然后就错误地认为2个even其实是同一个单词。

我们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比如作动词的set表示“放置”,作名词的set表示“集合”,这两个set其实在古代源自于2个不同的单词。作动词的set是sit(坐)的使动形式,也就是说,放置就是让某个东西坐在某个位置不动。表示“集合”的set其实是sect这个单词的音变形式(严格说这个set是错别字),也就是sect里面的c(发/k/音)弱化消失了,这种音变形式就类似于light中的gh现在不发音了。类似的情况比如英语中的trait是tract-的音变,表示“喷射/喷气式飞机”的jet是ject-的音变,还有“拿铁”咖啡的latte是lact-的音变。所以set和sect这两个单词的读音就超级相似,后来又把“集合”的词义解释成“把若干个东西放在一起构成的整体”,最后就错误地认为这2个set是同一个单词了。

英语中类似的单词是有很多的,大家可以去Klein词典里面去查一下(或者平时看词典的时候留心一下),比如表示“带子”的band和表示“乐队”的band是不同源的,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单词书把它们当“一词多义”去解释,也就是认为这2个(单词的)词义是相关的。

俗词源解词法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它有时候会把某个常见后缀跟英语中某个单词进行错误的语义关联。

比如错误地认为后缀-hood源自于单词hood,或者认为后缀-ship源自于单词ship,而最典型的、影响面最大的就是后缀-able被认为源自于英语单词able。我们在Klein词典和《美国传统印欧根词典》里面查一下这个后缀就知道,它在拉丁语里面其实是一个工

具后缀,而工具后缀是用来表示“某个东西具有某个功能”或者表示“可以用来做某事”。这个后缀的读音跟单词able又是一样的,最后就把它跟单词able进行了错误的语义关联,进而认为-able后缀就源自于单词able了。

从我们前面讲的俗词源解词法的4种情况和相关的例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俗词源解词法往往具有下面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原单词跟被曲解后的单词在读音上非常相似(比如curtal和curtail,set和sect在读音上就非常相似);它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原单词跟被曲解后的单词在语义上“似乎(貌似)”有某种(语义)关联。读音的相似或相同是引发后人去思考这两个单词的词义是不是真的有某种语义关联的(一个)根本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