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习得对外语习得的重要性

文化习得对外语习得的重要性

2022-03-20 来源:哗拓教育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号

学期论文

系 别: 外语系

论文题目:文化习得对外语习得的重要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评阅人:

成 绩:

2011年05月06日

-0

专业名称: 英语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目录

目录.......................................................................................................................................... 1 文化习得对外语习得的重要性 .............................................................................................. 2

一、引言 .......................................................................................................................... 2 二、目的语文化习得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 3

(一)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 3 (二)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外语阅读。 .......................................... 3 (三)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 4 (四)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有助于掌握英语语法,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 5 三、本族语文化习得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 5

(一)学习本族语文化,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的能力。 .................................. 5 (二)本族语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改善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水平。 .............. 5 (三) 本族语文化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外语学习决心和毅力。又包括语言运用。 ......................................................................................................................... 6 四、文化习得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6

(二)文化习得要消除文化定式、减少偏见。 .................................................. 8 五、结语 .......................................................................................................................... 9 参

献…………………………………………………………………………………………...10

-1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文化习得对外语习得的重要性

摘要: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良好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获得即离不开对目的语文化的习得,也离不开对本族语文化的习得。文化习得,首先,应以目的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共时文化习得为主,同时消除文化定式,减少偏见:其次,要深入了解本族语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关键词:外语学习;交际能力;文化;习得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文化习得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并非易事。文化习得与外语学习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们要正确对待二者的关系,不能把部分等同于整体,也不能以整体来代替部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文化习得的问题,众多学者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但至今未有定论。随着交际能力概念的提出和语言·学理论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习得任何语言都要习得其语用规则和文化”(刘润清,1999:167)。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语法规则,同时又有一套自己的语用规则(即如何得体地应用语言完成人际交流)。这套语用规则与其所属文化密切相关,它涉及到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标准、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观点等。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群体的文化不同,其语言使用规则也不同。要实现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离不开对对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因此,要学习一门外语,从而获得以这种外语为载体的良好的交际能力,就必须习得它所承载的文化知

-2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识。同时,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学习要体现文化传播。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等,就必须通过交流。我国的本族语,汉语,即包括汉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其具体的组织原则,又毋庸置疑的体现了本族文化,因此,在外语学习中将中国文化的学习贯穿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我认为,我们应从对目的语文化习得和对本族语文化的习得两大方面入手,来探讨文化习得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二、目的语文化习得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一)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外语文化习得不同于母语文化习得。母语文化习得是与语言习得平行进行的,学生在习得母语语言知识时,也同时习得了正确得体地运用母语的文化知识;而他们学或其他外语时,往往强调语言知识、语法规则的学习,而忽视了这种外语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的习得。因此,即使是语言能力强的优秀外语学习者,也极易在与该族语人的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交际障碍,甚至是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其后果是严重的。正如著名语言学家Wolfson曾指出的那样,外语学习者与讲这种语言的民族人交际时,他们的发音或句法错误往往可以被容忍,而他们违反语言使用得体性的现象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此,要获得与讲外语的民族的人进行顺畅交际的能力,就必须在学习外语语法知识的同时习得其文化知识。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诸如: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打招呼时,不明知故问(如:您在看书?),也不问别人是否吃过饭了(除非您想请对方吃饭);对别人的称颂要表示感谢等等。

(二)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外语阅读。

以英语为例,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时而包含丰富的知识,这里就包括一定的背景知识。有些文章,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一个生词,没有语法障碍,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你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如高一英语老教材下册,《Britain and Ireland 》的dialogue中,本身的对话很简单:

Zhoulan :---Are you English ?David:---No, I'm not.

Zhoulan:---But you speak English.

-3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David:---That's correct.

Zhoulan:---Where are you from then ? Canada? David:---No, I'm from Britain.

Zhoulan:---But I thought you said you weren't English.David:---Right,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Zhoulan:---What are you then?Zhoulan:---Where's that?

David:---I'm Scottish, I'm from Scotland.

David:---It's to the north of England, It's part of Britain.Zhoulan:---Have you got a map to show me ?I'm puzzled.

在这个对话中为什么 Zhoulan 会感到迷惑不解呢?就是因为 Zhoulan 对 Britain 和 England 的背景缺乏了解。虽然 England 和 Britain 也都可以指英国一样,但严格地说,English 特指 People of England (即英格兰人),因为 England 只是 Britain 的一部分,英格兰虽然地大物博,人口多,但毕竟不能代表 Scotland, Wales 和 Ireland。作为这些地区的人来说,通常也不愿说成是 England(英格兰人),而愿意接受 Scottish/Welsh/Irish,至于 British(英国人),他们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 David 为什么说:“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 I'm Scottish.”的缘故,在这一对话中,如果掌握这一背景知识,就很容易掌握这一对话。所以在这一对话中背景知识的介绍就显得极其的重要,这里不存在单词语法的讲解。

(三)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学习者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以英语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例,在《Abraham Lincoln》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林肯从一介平民到美利坚总统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一个伟大的人格的永恒魅力;在《Martin Luther King, JR 》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窥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真相及现状之一斑,让学生明白至今美国对其他国家人权状况的横加指责是多么蛮横和可笑;《The Necklace》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上层社会的虚荣和虚伪;在《Computers》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给我们在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美国在其基础上创造的快速发展的新经济的神话。在新教材《Olympic games》中,可使学生更好地明白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和体育竞技运动的发展史。

-4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四)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有助于掌握英语语法,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ese E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三、本族语文化习得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一)学习本族语文化,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的能力。

“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学习语法知识,而是培养交际能力;学习者产生

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语法要求,而且要符合社会规范,要合情合理,贴切得体”(刘润清,1999:161)。“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 )在1972年提出的。这一概念与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相对立,既包括语言能力,了解本族语言,本族语言的语法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刚好的学习外国语言中的语法知识结构。同时,了解本族文化,也有利于我们与国外的交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更好的弘扬自身民族文化。

(二)本族语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改善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水平。

我国学者高一虹曾提出一个“1+1>2”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她不仅认为语言习得的同时又是文化习得,而且认为两种文化的融合会在学习者身上造就出一种新的人格。学会第二语言之后,两种语言的文化在该学习者那里就不再是水火不相容的并存,更不是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会相互

-5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用,学习者会加深、拓宽对第一文化的认识,又因移情作用对第二文化也会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学习者比不懂第二语言的同族人对母语文化的优点更加欣赏,对其局限性也更加敏感,而且比不懂第二语言的外族人对第二文化的特点看得更清楚,对其优点感受更深。这种强烈的双文化意识使学习者的创造潜力得以发挥。如果他的造诣很深,他很可能有时比本族人还本族人,比外族人还外族人。这种新的人格的转换过程,不是从第一文化到第二文化的横向转换,而是从低级需要层次向自我实现状态的纵向超越。

(三) 本族语文化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外语学习决心和毅力。又包括语言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其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例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被称之为“会通”之学。《易传》中“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说的就是会通之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个人生存的智慧与能力。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许多丰富的经验教训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迪作用。如中国历史上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为什么后来迅速衰落了呢?当时的中国面临三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一个是人口在半个世纪内翻了一番,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也是历朝历代没有过的;再一个就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痼疾,即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由于这三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所以其衰落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这个经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生存的国际环境是强国、大国林立,竞争异常激烈,国内环境是人口过剩,资源短缺。我们既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若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靠谁呢?靠的就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民族智慧,靠的就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本族文化越多,历史底蕴就会越深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学习外语的决心也就越强。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百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加从容的面对学习外国语言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刻苦钻研,战胜困难。

四、文化习得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认识到文化习得对外语学习的必要性后,不少研究者开始了对文化习得的研究,并提出一些理论框架。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是文化适应

-6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其主要观点是:外语学习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对目的语的适应程度决定其习得外语的程度。换句简单的话说,学会一门外语同时也是学习、适应一种外国文化。这种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在环境下外语学习的研究。学习一种外语的过程就是逐步适应这种新的文化的过程。这是因为,语言既是表现文化的主要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通常学习一门外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学习者对讲这种语言的该族人的看法和态度。学习者要学好这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和适应该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以及涉及到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交际系统等。文化适应模式还认为,学习者对外语文化的适应程度表现在他与该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如何。一个学习者作为其母语民族的一个社会成员去接触另一个民族的成员时,会有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到他的态度;这些因素构成他去适应新文化、学习新语言的社会距离。心理因素则是由学习者自己的情感因素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注意:

(一)文化习得应以目的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共时文化为

主。

同一语言群体往往是多种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其中有主流文化,也有属于各种不同群体的亚文化。如在美国社会中,来自东方的亚裔美国人的文化和来自非洲的美国黑人文化等都是亚文化。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应习得其主流文化,因为主流文化代表着目的语语言群体绝大多数人的文化取向。此外,文化不是始终如一的,它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任何语言群体的现实文化都是有其渊源的,我们应对其共时文化的历史沿革有所了解,但文化习得的重点应放在其现阶段的文化内容上,因为它代表目前文化的水平及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例如,拥抱礼是外国的礼节,盛行于欧美国家。男士之间、女士之间、男女之间都可施拥抱礼。而拥抱礼在我国的使用情况是十分有限的,我们更愿意使用或接受握手来表达或接纳热情、友好。但是,不管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如果外国朋友主动执拥抱礼,我们也要相随,显示我们的大气和对他人文化的尊重。同时文化移情应该遵循适度原则,既不能矫情又不能恣情。又如,“约翰牛”是英国人的绰号,意义是a stereotype personifying the typical Englishman or the English people, or their government(MSN Encyclopedia)。这个雅号是英国人自己取的,出自16 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兼宫廷御医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的政治讽刺作品《约翰牛的生平》(The History of John Bull)。作者笔下的约翰牛,为人粗暴冷酷,桀骜不逊,颇有些牛劲。他盛气凌人、欺辱弱者,如果谁稍微流露出对他不满或反抗的情绪,他立即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作者通过这个约翰牛的形象,暗喻当年英国的专横跋扈,抨击“民权党”(英国自由党的前身)的好战策略。显然,这个绰号最初含贬义的色彩。作者创作的这个形象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连。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毛纺工业迅速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断扩大,资产阶级政权对内实行“圈地运动”,对外实行殖民地的掠夺政策,以便积累大量的工业资本。“约翰牛”

-7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的形象正是这个时期英国的体现。在肖伯纳1904 年写的戏剧《英国佬的另一个岛》(John Bull’s other island)也出现了John Bull。随着时间的推移,“约翰牛”的形象发生了变化,漫画上出现的“约翰牛”,是个头戴宽边礼帽,足蹬翻口皮鞋,身穿茄克衫的绅士形象,其原来的贬义似乎变成了褒义,“约翰牛”逐渐变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实干家形象,他的行为成为英国人的标准行为。这样一来,John Bull 就成了英国人或者英国的代名词了。而与之相关的John Bullism 就指“英国精神”或“英国的典型性格”。从约翰牛的典故,我们了解了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与发展。

(二)文化习得要消除文化定式、减少偏见。

“1、文化定式(Stereotypes)是一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即把某一文化群

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当做该文化的代表的—种倾向,其结果是每个文化群体的成员都被当做其所属群体的代表而具有此群体的文化特征。文化定式使得人们用过分简单的语言概括并描述目的语文化,而忽视了其文化的个性。例如,有人这样概括:人好客,美国人富有、慷慨,黑人擅长、舞蹈和运动,犹太人聪明,德国人呆板、僵硬,日本人雄心勃勃,非洲人懒惰、随遇而安。这种文化定式忽视了目的语民族的个人文化特征,无疑对交际是不利的。文化习得就是要让学生避免戴着文化定式的眼镜去接触目的语文化。因此,我们在以目的语群体主流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文化习得时,还要兼顾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的亚文化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尽量接触一些其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不同的群体的亚文化,使自己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具体化。

2、偏见是“以一种错误的或不可变通的概括为基础的一种反感心态。这种心态也可能表达出来,也可能被别人知觉到。它可能是针对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群体,也可能针对某一群体的个体”(贾玉新,1997:106)。偏见不是一般性的看法错误,它和文化定式一样,具有执著的情感内涵:它对使其改正的证据总是固执地抵抗;它是僵化的、不可逆转的、不可改正的态度;它基于错误的判断或先入之见,是对别的群体或个人采取的否定态度,是一种不健康不合理的心态。偏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人际交往。因此,为了能与目的语文化的人进行成功交际,我们应通过必要的文化习得减少偏见,使学习者对待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

(三)文化习得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William Graham Summer (1940)认为,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某个民族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当做对待其他民族的参照系;它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把自己与其他文化隔离开来”(贾玉新,1997:108)。这常常是无意识的产物——人们经常理所当然地认为,与其他民族或群体

-8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比,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社会语言规则等更加真实、更加正确。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群体成员都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民族中心主义。由于民族中心主义对非本民族文化的人认识有错误,容易造成对其行为的错误解释,导致不同民族或文化之间的相互不信任、甚至相互仇视;由于它认为本民族文化是天下唯一合理的文化,还会导致文化冲突。此外,民族中心主义使自己产生优越感,以自己的文化准则去衡量非本族成员的行为,并试图改变他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它是对交际影响较大的一种心理因素,不利于跨文化交流。例如,有一位美国老师在中国的一所大学教授英语,让她感到困惑的是,当她在课堂上提问时,没有人回答她的问题。只有当她提问一个具体同学时才会有回应,而且通常会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同学知道答案而不主动回答问题。当然更不会有人在课堂打断她的讲课主动提问。通过一段时间的师生接触,老师和同学相互磨合,学生知道老师“所思”,老师知道学生“所想”,课堂气氛就融合了。总而言之,美国人直率,不讲究谦虚,而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但是美国人却把过分谦虚视为虚伪。如果一个能操流利英语的人自谦说英语讲得不好,接着又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美国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口是心非,装腔作势的人。同美国人交往,应该大胆说出自己想法,有一说一,有十说十,不必谦虚客气,否则会事与愿违。因此,在文化习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只有多了解、多接触,才能为降低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创造机会。外语界著名学者刘润清教授认为,“看电影有利于学习者熟悉国外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异国风情。电影是社会文化的浓缩,是多种场合中活的语言的运用。看一部电影胜过在国外生活一天”。还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接触外国朋友,与外国文化“亲密接触”。在自己的国家学外语,缺少语言环境,大部分学习者靠的是正式的课堂教学,缺乏真情实感。通过和外国人接触,或者从影视节目中,我们可以学到地道的同外国人进行日常交际的方式:如何做自我介绍、称呼对方、接受别人的赞扬和称赞别人、馈赠和接收礼物、道谢和致歉等,真实感受文化差异,“入乡随俗”,体会外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文化习得,我们最终应以习得文化的文化相对主义为目标。所谓文化相对主义,即一种文化中的行为只能用其自身的准则去理解和评价。这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只能用对方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其行为。

五、结语

文化习得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其获得文

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的过程。文化意识意味着学习者认为文化都是平等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属性,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优于或劣于其他文化。

-9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要获得文化意识,学习者必须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走出母语文化的精粹,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审视和反思母语文化,这样可以减少偏见和降低民族中心主义;同时,我们还要以局内人的眼光来审视目的语文化。只有通过习得其主流文化和了解其亚文化,我们才能够消除文化定式,才能够切身地从目的语文化成员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其社会行为和语言行为,就像胡文仲及高一虹在《外语文化与教学》中指出的:“只有了解外国文化,才会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了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外国文化。”

[1]Robert F. Wesser. 2007. New York.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Microsoft Corporation.

[2]Samovar, L. A. & Porter, R. E. 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 [5]刘润清.论大学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刘小兰.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版,2001,26(3).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