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

2020-01-26 来源:哗拓教育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

二是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

三是课程即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综合以上三个观点,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行为、教育评价。对受教育者而言,课程即是体验教育、提高心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在课程建构的理论方面,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显著,为幼儿园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根据。

一、课程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1、课程目标的定位

2、课程目标。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以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的塑造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课程目标的形式及选择 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要因教育的侧重点,而选择不同的目标模式。如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模式比较有效。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目标模式较为适合。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表现性目标模式较为合适。

第 1 页 共 4 页

3、课程目标设置的建议。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将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分级制定,将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最低课程目标,各省、市可酌情超过统一的最低目标,制定省、市级统一的课程目标,目标不宜过细,制定阶段性目标即可,不可将目标细到每一节课。各幼儿园再根据省、市级目标,制定本园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及教育形式。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目标与国家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又能确保其符合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既能保证幼儿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儿发展的主动性、教师施教的灵活性与幼儿园办特色园的积极性。

二、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要

1、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即26岁的幼儿,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3、要考虑幼儿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的发展特点。36岁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抽象思维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设置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多采用直观教学法,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声、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实地观察活动,设置一些感官参与性强的活动,少进行抽象的讲解和原理的灌输,更不要总是问幼儿为什么。

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永久性的话题。到底采用哪一种课程

第 2 页 共 4 页

模式对幼儿园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都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好的课程模式,既要有坚实的理论作基础,又能在幼儿园工作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一种课程模式是否实际的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理念多么先进,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实际,具有实施的可能性。就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大一统的幼儿园课程已不复存在,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局面将持续下去。采用哪种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施教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各种课程模式加以分析判断,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更为切合实际。

四、科学实践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目标:让幼儿自己去主动发现、探索生活中的数字,以集体、小组或个别形式通过参观、讨论、记录的方式把调查的结果表现出来。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

1、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材料。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引导幼儿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2、组织使幼儿探索行为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

第 3 页 共 4 页

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操作中,幼儿得出的观察结果都是一些容易接受的浅显的科学知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探索的习惯。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11社会科学系 班级教育学二班 学号 姓名杨少贇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