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暗示”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浅谈“暗示”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2020-12-25 来源:哗拓教育
新饺园列沧版 XinXiaoYuanI il 111lBai'l 教学研究 浅谈“暗示”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孙伟 枣庄277800) (枣庄市高新区龙潭小学,山东身教重于言教,这既是许多优秀教师长期经验的总结,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 也是心理规律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自己的行为对 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 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总是自觉不自觉 的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和控制,当他 觉察到外界是有意的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产生心理上的准 备,从而警觉起来,并对教育引导进行挑剔。特别是存在心理 障碍的人更易引起直接的心理对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 当他没有感到外界是有意说服自己时,则比较容易接受意 见,改变态度。正如卡耐基所说:“不论意见多么中肯,被别人 强迫而接受的意见,总不如自己相处的精辟——所以,懂得 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意见,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思考并作出结论”。 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运用中,暗示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 有教师的“语言行为暗示”和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我暗示”。 暗示的恰当与积极运用将胜过苦口婆心的规劝,更优于拳脚 棍棒的惩戒。 1.教师的“语言暗示”,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端正学习态 度,养成良好习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1)直接暗示,即显露动机的直接提示。比如,在教师讲 到“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课题时,特别强调了劳动在人类发展 历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勤劳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作为人 的一种天性,那么是否应该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则不言自 明。 (2)问接暗示,即不显露动机的间接提示,这种暗示不容 易被理解,但是一旦被理解,产生的体验就很深刻。比如,在 班会上教师没有言辞激烈的去批评那些学习不刻苦的同学, 而是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因肌肉萎缩不 能直立行走,只能跪着走。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最后以优异 的成绩考入大学,这需要经历怎样的艰辛,需要拥有怎样的 毅力。这种间接暗示若能为学生理解,那些不认真学习的学 生会深感内疚,并会成为其以后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 2.教师的“行为暗示”在教育活动中,尤其在道德品质教 育方面有更重要的作用 正如洛克所说,“务必接受一个不容嚣疑的真理,无论给 儿童什么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能发生重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 围的伙伴,是他看护人行为的榜样。” ・9b・新校园下旬 学生的暗示作用。比如,教师简约质朴的着装,使学生对美的 内涵有了新的理解;教师的一个良好习惯会成为学生学习的 直接榜样,潜移默化中使其受益终生。 有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暗示则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比 如,某科代表与一学生发生冲突,找到班主任,原来是科代表 在发作业时,作业没扔到桌子上,而是落到地面上,而地面上 恰有积水,把作业弄脏,故而引发冲突。那么科代表发作业为 什么有这种不合适的做法呢?原来,该科教师在发作业时也 是扔过去,而且相当准确一步到位,学生故而模仿。这就是一 种不恰当的消极暗示,应当避免。 自我暗示是心理调节的得力助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往 往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 生发挥“自我暗示”的积极作用。 t.助其集中精力 例如,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会走神,有时还特别严重。针对 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当学生 意识到自己走神时,立即默念“时不我待,排除干扰”。默念几 遍以后,学生一般都能很快的投人到课堂中来。 2.帮其缓和紧张情绪,充满自信 例如,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紧张心理,特别成绩较差的学 生,严重影响其正常发挥。这时可引导学生默念“我一定行, 我一直在努力,付出总有回报”这类话语,默念中渐渐恢复其 自信,投入到紧张的考试中去。 3.有助于规范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一位老师接受一个后进班,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习 惯,先由学生民主制定班规,全体学生签名认可,并在每次班 会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月后,班风有了很大的扭转。这主要 是因为学生在签名朗读的过程中收到积极的自我暗示。 总之,恰当而积极的运用好“暗示”这门教育艺术,会使 教育活动达到~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潜移默化的心 理认同感的形成,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要掌握这门艺术,更应善于运用这门艺术。诚然,“暗示” 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由于受学生年龄阶段及其个性特点的限 制,也有其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应与其他的教育方法相配 合,使其相得益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