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4月月考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生命活动与蛋白质的功能无关的是
A.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B. 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DNA C. 参与动物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D. 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功能有:①结构成分,如肌动蛋白;②调节功能,如激素;③催化,如大多数酶;④运输,如血红蛋白;⑤免疫,如抗体等。 【详解】A.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受体是糖蛋白,A错误; B. 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DNA,需要DNA聚合酶催化,酶是蛋白质,B错误; C. 参与动物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的是胆固醇,胆固醇属于脂质,C正确;
D. 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侧芽生长素浓度高,运输方向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D错误。 2.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比较,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l2O6,在线粒体中则不会发生C6Hl2O6→C3→CO2 B. 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C.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能产生O2,而线粒体内膜上能产生CO2
D. 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发生在叶绿体中,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都场所,可以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详解】A. 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12O6,线粒体分解的底物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线粒体中不会发生C6H12O6→C3→CO2,A正确;
B. [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消耗,B错误;
C.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通过光反应产生O2,而线粒体基质中通过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C错误;
D. 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发生在叶绿体中,但是在线粒体中不能发生化学能转变成光能过程,线粒体是把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D错误。 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常分裂的细胞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B. 正常细胞可以凋亡有利于个体发育,发生癌变的细胞不会凋亡不利于治疗 C. 细胞分化后,细胞表面结构以及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会改变 D. 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后的植物细胞,其物质交换速率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对个体发育是有利的。细胞分化是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癌变则是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变成了不受有机物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胞的特征:(1)癌细胞失去接触抑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扩散转移。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单位时间里的交换的物质就越多,代谢也就越快。 【详解】A. 正常分裂的细胞含有两条Y染色体,说明该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该细胞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A正确;
B. 细胞凋亡对个体时有利的,癌变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导致容易转移和扩散,因此不利于治疗,B错误;
C. 细胞分化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稳定性差异,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改变,C正确;
D. 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后的植物细胞生长快,相对表面积减小,其物质交换速率减小,D正确。
4.对小鼠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①注射放射性碘,②注射一定量促甲状腺激素。定时进行甲状腺放射性强度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放射性碘进入甲状腺细胞需要载体,不需要ATP供能 B. 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C. 若不注射促甲状腺激素,曲线下降速率加大 D. 曲线下随,小鼠血液中能检测到放射性碘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注射放射性碘后,可合成甲状腺激素并分泌,给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将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故放射性强度降低更快。
【详解】A.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细胞通过主动运输不断吸收碘,需要ATP,A错误;
B. 由题图无法得出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B错误; C. 注射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细胞利用更多的放射性碘来合成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放射性强度下降,故若不注射促甲状腺素,曲线下降速率减小,C错误; D. 血液中含放射性碘甲状腺激素会分解释放出放射性碘,D正确。
5.用经过处理后的鸡翻液来培养小球藻,可降低沼液中的氮、磷等物质的含量,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未摄入的能量 B. 用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 小球藻可将鸡粪沼液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D. 小球藻可利用鸡粪沼液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能量在迁移的过程中不可逆转,即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流动的特点则是反复循环的,物质是不减少的,生态系统的建立必须遵循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规律。
【详解】A. 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摄入的能量,但是不属于同化的能量,A错误; B. 用鸡粪沼液培养小球藻符合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
C. 小球藻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但是不属于分解者,将鸡粪沼液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由分解者完成,C错误;
D. 小球藻利用的能量来自光能,D错误。
6.下表是四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亲本基因型及优生指导,其中匹配不正确的是 选项 遗传病 夫妻基因型 优生指导 A 抗维生素D佝偻病 XX×XY aaA选择生男孩 B 红绿色盲症 XbXb×XBY 选择生女孩 C 白化病 Aa×Aa 产前血细胞检查 D
并指症 Tt×tt 产前基因诊断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
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 由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因型为XaXa与XAY的夫妻后代中女孩都患病,男孩都不患病,因此应该选择生男孩,A正确;
B. 红绿色盲症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型为XbXb与XBY的夫妻,后代中女孩不患病,男孩都患病,因此应该选择生女孩,B正确;
C.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概率与性别无关,不能通过选择性别避免后代遗传病的发生,要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预防,C错误;
D. 并指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概率与性别无关,不能通过选择性别避免后代遗传病的发生,要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预防,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探究钾盐对荔枝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小组将大小一致的荔枝植株先停止施肥5个月,再移栽至盆中,均分成甲、乙、丙三组,依次施加氯化钾0g、70g、70g。实验重复4次。结果如下图所示。(注: 丙组不含N、P,甲乙两组含适宜N、P)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荔枝对土壤中的无机盐选择性吸收取决于_______________;给植物施肥用量不能太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图中丙组的光合速率显著低于乙组,结合实验过程分析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3)比较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施加氯化钾的作用是___________,从而使荔枝的净光合速率提高,在___________的条件下,会使氯化钾的作用明显加强。
(4)题中所述实验方案能减少实验误差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条)。 【答案】 (1). 根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2). 施肥量过大,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而出现烧苗现象 (3). 丙组植物含氮、磷不足,叶绿素及酶的含量减少 (4). 能明显降低荔枝的呼吸作用速率 (5). 含适宜N、P (6). 处理前先停止施肥5个月,再移栽至盆中;均等分组;整个实验重复4次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本实验探究钾盐对荔枝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是氯化钾添加量,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强度。曲线图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甲、乙、丙光合作用强度都增加。单独考虑氯化钾的影响,比较甲组和乙组(均含适宜N、P),发现无添加氯化钾的甲组的呼吸速率最低的,乙组的光合速率比甲组高不少,推测施加氯化钾可能有利于降低荔枝的呼吸速率;单独考虑N、P的影响,比较乙组和丙组(均含等量氯化钾),含有N、P的乙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明显强于丙组,说明N、P可以增强荔枝的光合作用。综合甲乙丙三组数据,甲组不含氯化钾,呼吸速率最低;乙组既含氯化钾又含N、P,光合速率最强;推测施加氯化钾的可以降低荔枝的呼吸作用速率,施加适宜量的N、P可以增强荔枝的光合作用。
【详解】(1)荔枝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对无机盐选择性吸收取决于根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施肥量过大会导致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最终出现烧苗现象。 (2)丙组和乙组相比,自变量是有无N、P,丙组没有N、P,光合速率显著低于乙组,说明N、P可以增强荔枝的光合作用,综合无机盐的功能,可能原因是丙组植物含氮、磷不足,导致植物细胞内叶绿素及酶的含量减少,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
(3)比较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施加氯化钾的作用是能明显降低荔枝的呼吸作用速率,从而使荔枝的净光合速率提高,在含适宜N、P的条件下,会使氯化钾的作用明显加强。 (4)根据题干描述,“处理前先停止施肥5个月,再移栽至盆中”、“均等分组”、“整个实验重复4次”等操作都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实验分析,要求学生识记探究实验设计的原则,并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得出结论。
8.细胞免疫中,被病毒感染的动物细胞表面会形成一种抗原复合体,能够被效应T细胞识别。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病毒α、β(病毒α和β无相同的抗原)的遗传物质,分别感染甲乙小鼠。
第二步:提取甲、乙小鼠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制成细胞悬浮液1和细胞悬浮液2;同时提取小鼠甲体内的效应T细胞(TC甲)和小鼠乙体内的效应T细胞(TC乙)。 第三步:取四支试管编号A、B、C、D,按下表加入各种物质。 试管编号 A B C 细胞悬浮液1 + + - 细胞悬浮液2 - - + TC甲 + - + TC乙 - + - D
- + - + 注:(“+”表示加入,“-”表示未加入)
第四步:保温一段时间后离心分层,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
(1)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能够被效应T细胞识别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功能。 (2)结合所学知识预期,一段时间后,上清液能检测出较高放射性的试管是____________,则说明效应T细胞对宿主细胞的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保温时间不宜过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信息交流 (2). A和D (3). 特异性 (4). 保温时间过长,病毒可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而被释放出来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有关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解答时可根据病毒的专一性特点,设计标记病毒遗传物质的方法,结合免疫过程进行分析。
【详解】(1)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能够被效应T细胞识别是因为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会形成一种抗原复合体,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2)由于被病毒感染的动物细胞表面会形成一种抗原复合体,能够被相应的效应T细胞识别,可知甲小鼠体内的效应T细胞(TC甲)只能被病毒α感染的细胞悬浮液1裂解,乙小鼠体内
的效应T细胞(TC乙)只能被病毒β感染的细胞悬浮液2裂解,因此,一段时间后,上清液长能检测出较高放射性的试管是A和D;该过程中T细胞对宿主细胞的识别具有特异性。 (3)保温时间过长,病毒直接引起宿主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来,因此该实验的保温时间不宜过长。
【点睛】本题结合探究实验,考查学生对免疫过程和相关知识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表的含义。
9.某地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而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政策。几年后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气候条件转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封山育林后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几年后该地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髙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通过政策调整,改变了该地区的生态面貌,说明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02的形式进行。但科学家不能以此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间接 (2). 抵抗力 (3). 速度和方向 (4). 无机环境 (5). 生物群落 (6).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详解】(1)封山育林后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体现的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即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通过政策调整改变了该地区的生态面貌,说明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但科学家不能以此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因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0.某多年生观赏花丼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为培育更多不同品种花卉,
工作人员对纯合紫花品系用射线处理后,成功筛选出一株白花雄株甲。利用这株白花雄株甲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用射线处理纯合紫花品系得到一株白花雄株甲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由图可知F2中雌株紫花:雄株紫花:雌株白花的比例是____________,由此说明基因对花色的控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基因突变的基因数及类型说明亲代中白花雄株甲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为快速培育较多的白花雌株,选用白花雄株作为父本,与之杂交的母本一般选用F1中紫花雌株而不选用F2中紫花雌株。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诱变育种 (2). 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或大大提高了突变率 (3). 8︰7︰1 (4). 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5). 射线诱发两对等位基因均发生了隐性突变,双隐性个体为白花 (6). F1中紫花雌株只有一种基因型,为双杂合子,后代出现白花雌株的比例较高;F2中紫花雌株有多种基因型,后代出现白花雌株的比例较低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亲本是纯合紫花雌株和白花雄株,F1全是紫花,F1雌雄杂交,F2出现性状分离,雌株全为紫花,雄株中紫花:白花=7:1,说明花色受两对基因控制,且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白花雄株甲为双隐性个体,据此分析。
【详解】(1)用射线处理纯合紫花品系得到甲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其优点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或大大提高了突变率。
(2)据此分析,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两对基因分别为A、a,B、b,且B、b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为AAXBXB、aaXbY,则F1为AaXBXb、
AaXY,计算可知F2中雌株紫花:雄株紫花:雌株白花的比例是8︰7︰1。
(3)亲代中白花雄株甲为aaXbY,产生的原因是射线诱发两对等位基因均发生了隐性突变,产生了双隐性的白花个体。F1中紫花雌株为AaXBXb,而F2中紫花雌株是AAXBXB、aaXbY杂交而来,有多种基因型,因此,为快速培育较多的白花雌株,选用白花雄株作为父本,与之杂交的母本一般选用而不选用F2中紫花雌株。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应用,需要学生学会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关系推测遵循的遗传规律在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11.研究发现,牛的瘤胃中含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这些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分解秸秆等废弃物。某兴趣
小组按以下实验流程分离获取了牛瘤胃中的纤维素分解菌。 ①从屠宰场获取新鲜瘤胃液,短暂离心后过滤。
②将滤液接种到含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染色剂A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③将从步骤②获取的目标菌落接种到以滤纸条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摇床悬浮培养5天,观察滤纸的崩解效果。
④取崩解效果最好的几片滤纸,将上面的菌种接种到同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的培养基加入的染色剂A为___________,若此培养基中出现___________,则可以证明滤液中含有纤维素分解菌。
(2)从基质状态上划分,步骤③所使用的培养基是_________,以滤纸条为唯一碳源的目的是_________,造成滤纸条崩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步骤④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可得出牛瘤胃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结论。
(4)步骤④得到多种纤维素分解菌后,仍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其实验思路是_______。 【答案】 (1). 刚果红 (2). 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3). 液体培养基 (4). 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5). 纤维素分解菌中含有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可将滤纸中的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 (6). 培养基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特征(形状、大小、颜色等)的菌落 (7). 分别挑取步骤④中不同特征的菌落,用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分别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单菌落 【解析】 【分析】
B
分离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是: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供微生物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培养,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该培养基上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挑取菌落,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分别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单菌落。
【详解】(1)步骤②中的培养基加入的染色剂A为刚果红,若此培养基中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则可以证明滤液中含有纤维素分解菌。
(2)步骤③中用到摇床悬浮培养,因此该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以滤纸条为唯一碳源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纤维素分解菌中含有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可将滤纸中的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造成滤纸条崩解。
(3)若步骤④的实验结果是培养基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特征(形状、大小、颜色等)的菌落,可得出牛瘤胃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结论。
(4)步骤④得到多种纤维素分解菌后,仍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实验思路是:分别挑取步骤④中不同特征的菌落,用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分别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单菌落。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学生识记无菌技术,掌握接种微生物的两种常用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研究发现,人的基因组含有F0X03A的基因,其寿命过百的概率将大幅增加。某科研小组欲将F0X03A基因导入多只鼠的受精卵中,然后统计其平均寿命是否高于正常鼠。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小组目前只有少量的F0X03A基因,若想获得大量的F0X03A基因,需要用到___________技术,该技术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中需要用到___________将F0X03A基因与载体相连接。 (3)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让一个受精卵发育成多个个体,可以用___________技术,在操作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和形态正常的___________,同时还应注意将___________均等分割。该技术的本质是___________生殖。
【答案】 (1). PCR (2). DNA的体外复制 (3). DNA连接酶 (4). 显微注射法 (5). 胚胎分割 (6). 桑椹胚或囊胚 (7). 内细胞团 (8). 无性 【解析】 【分析】
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可用于大量扩增目的基因。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具有某些标记基因的质粒,并通过DNA连接酶来缝合切口。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胚胎分割是通过对胚胎进行显微操作,人工制造同卵双生或同卵多生的技术,它是扩大胚胎来源的一条重要途径,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同时需要注意,在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胚胎分割的份数越多,操作的难度会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
【详解】(1)大量获得F0X03A基因需要用到PCR技术,该技术的本质是DNA的体外复制。 (2)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中需要用到DNA连接酶将F0X03A基因与载体相连接。 (3)常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
(4)要让一个受精卵发育成多个个体,可以用胚胎分割技术,在操作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和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同时还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该技术的本质是无性生殖。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求学生要能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识记胚胎工程中相关操作技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